纪实文学作品《炼狱》北京研讨会举行 何建明:息烽集中营的故事,是红岩精神的前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8 14:49

3月16日,“共产党人的忠诚与信仰史诗”《炼狱》北京研讨会举行,1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中国作家协会,共话坚持信仰、绝对忠诚的“炼狱精神”。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一鸣,作家出版社董事长、社长鲍坚,中宣部文艺局理论文学处四级调研员朱昱熹出席会议,作者何建明,郝振省、马国仓、潘凯雄、白烨、程绍武、张陵、黄宾堂、刘琼、李朝全、陈涛、张伟娟等专家以及中共贵阳市委宣传部、贵州人民出版社、息烽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参加研讨。

《炼狱》是由贵阳市委宣传部邀请委托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著名作家何建明创作的贵阳红色文化题材纪实文学作品,旨在深入挖掘和发扬好本地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作品首次披露了息烽集中营的来龙去脉,并挖掘到了关于息烽集中营成立的独家历史资料。

作家出版社董事长、社长鲍坚认为,《炼狱》是书写党史的出色之作,息烽集中营是这类题材的宝库。作者以深刻的洞察力,发挥纪实文字的优势,用详实的历史资料及对幸存者的采访等把题材深入挖掘了下去,为这段历史保存了珍贵的资料,充分体现了一位具有文学使命感、责任感的作家的可贵担当。鲍坚表示,将开展一系列推广活动,力争将这样一部优秀的红色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推荐给更多的读者。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一鸣赞赏这部作品,写出了正与邪、红与黑、生与死、水与火、忠诚与背叛等等重大问题,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正气凛然和壮烈情怀,写出了共产党人的风骨、气节,写出了在历史的深处仍然挺立的脊梁、高昂的头颅、坚韧的骨头,写出了时代的大潮流、发展的大逻辑,是一部正气歌。

《炼狱》作者何建明讲述了作品创作过程,“如果没有息烽集中营,红岩故事和红岩精神是残缺的、不足的。息烽集中营的故事,是红岩精神的前奏。”在何建明看来,关押在息烽集中营中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在与敌人的较量和斗争中呈现的信仰精神和战斗意志,足可以形成独立和完整的一个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精神体系,这一体系既与“红岩精神”具有一体性,同时又具有其很不相同的“息烽精神”的独特性。

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对《炼狱》一书从不同角度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在讲述自己读到《炼狱》时的感受说,炼狱也是“炼玉”,息烽集中营的艰苦环境造就了共产党人超级坚强的革命信念、超级顽强的斗争精神、超级高超的斗争艺术。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建议将这一资源利用好、打造好,他指出,《炼狱》在题材上、史料的构成上都有弥补空白的意义,作品通过特殊的战场、特殊的斗争、特殊的人群塑造,让息烽精神流淌进每个读者的血液中。

《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陈涛表示,《炼狱》这一红色题材文学表达,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很多小说的写法、笔法,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让人物身上的品质自然流淌出来,把人物写得生动鲜活,给主题创作作家提供了一种可以参考的写作路径。

此次研讨会由中共贵阳市委宣传部、作家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主办,贵阳孔学堂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嘉
编辑/崔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