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前15天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31.1亿人次 春运出行呈现哪些特点?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2-12 20:50

今天(12日),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发布春运前15天出行研究报告。今年春运节前15天,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多发,对春运影响的周期在9天左右。面对15年来最复杂的春运天气,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春运返乡出行总体仍平稳有序,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创历史同期新高,铁路、民航客运量在营业性客运量中的占比明显提高,自驾出行已经成为返乡出行重要保障力量,“人享其行”目标迈出坚实步伐,“流动的中国”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是节前15天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创历史同期新高,“流动的中国”充满生机和活力。交通运输部发布数据显示,春运节前15天(1月26日—2月9日,下同)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31.1亿人次、日均20721万人次,较2023年同期(指阴历同期,下同)增长12.5%,较2019年同期增长6.2%,为疫情发生以来春运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首次超过疫情前水平,创历史同期新高,今年春运人员流动需求持续旺盛,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增强。从每天发展变化看,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呈现稳步增加态势,并在节前第二天(即腊月廿九)达到峰值、为27078万人次,大年三十明显回落,基本延续了以往春运返乡的普遍规律。

2024年春运节前15天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变化

二是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对节前返乡带来一定影响,影响周期在9天左右,但返乡出行总体仍平稳有序。1月31日(腊月廿一)起,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持续性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中央气象台于2月1日还首次发布冰冻橙色预警,这是自2010年设立冰冻预警标准以来发布的最高级别冰冻预警,这一轮极端天气至2月8日(腊月廿九)范围才明显缩小、强度才明显减弱,其间对铁路、公路、水路运行及航班起降等都带来了一定影响,1月31日至2月8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占节前15天比重为62.8%,较2023年、2019年同期分别回落了1.9个和1.2个百分点,但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共同努力下,通过采取迅速清冰除雪、加强巡查巡检、强化服务保障等措施,及时有效保障了返乡路安全畅通,今年春运节前返乡出行总体平稳有序。

三是自驾出行已经成为返乡出行重要保障力量,并呈现“高峰期推迟、周期更短”的特点。随着私家车日益普及,我国每千人小客车拥有量已超过230辆,是20年前的13倍左右,自驾出行已经成为春运返乡出行的重要保障力量。节前15天,非营业性小客车出行量(自驾为主)达到24.8亿人次,较2023年、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5.2%和25%,占跨区域人员流动量比重为79.7%,受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部分原计划自驾出行的公众转为公共交通出行,占比略低于预期,非营业性小客车出行量自2月5日(腊月廿六)起才明显上升、较以往推迟了2天左右,高峰期出现在2月5日至8日,而往年一般持续6天左右。

2024年春运节前15天非营业性小客车出行量变化

2019年春运节前15天非营业性小客车出行量变化

四是铁路、民航客运量在营业性客运量中的占比明显提高。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跨区域营业性出行领域,选择高铁、民航等便捷舒适高效方式出行的趋势更加明显,节前15天,铁路、民航客运量分别为17754万人次和3111万人次,较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62.1%和71.7%,占营业性客运量比重分别为28.1%和4.9%,较2019年同期分别提高13和2.1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公路营业性客运量比重明显下降,完成41367万人次,占比为65.5%、较2019年同期回落14.5个百分点。同时也要看到,公路营业性客运量占比虽然下降,但提供了班线客运、旅游客运、城际城乡客运等灵活多样的出行服务,春运期间,在县乡镇等“末端末梢”出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了重要的兜底性基本公共服务功能。

展望春运后半程,预计返程客流从2月13日(正月初四)起明显回升,并在2月17日(正月初八)、2月25日(正月十六)出现“双高峰”。

编辑/赵红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