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极地传奇,勇攀科学高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8 07:16
汪洋浩瀚辽阔远,乘风破浪再扬帆。支撑着我国极地科考事业“后来居上”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我国在极地科考事业上的重视和投入、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顶级专家在顶层设计上的引领,以及一代代科考队员不懈的拼搏和奉献。更好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离不开中国的贡献。随着南极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国的极地科考事业将开启全新篇章,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月7日,中国南极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表示热烈祝贺。习近平指出,中国南极秦岭站的建成,将为我国和全世界科学工作者持续探索自然奥秘、勇攀科学高峰提供有力保障。希望广大极地工作者以此为契机,继续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同国际社会一道,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南极是距离中国最遥远的陆地,人类对南极的探索早在1770年就已开始。1770年到1774年,英国探险家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南极洲的航行。1820年,俄罗斯航海家在航行中首次观测到南极大陆,证实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地球最南端存在着大片陆地”的猜想。紧接着,1882年,世界气象组织发起了以极地地球物理学为重点的首届“国际极地年”,邀请了12个国家的气象和地理学家,联合开展了13次北极科学考察和2次南极考察,标志着极地考察从探险时代步入了科学考察时代。

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全世界已经有17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40多个长年考察站和100多个夏季考察站,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上世纪80年代初,正逢中国改革开放初起,百废待兴,经济实力和科研能力都非常落后。面对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科学天堂”的这块地球上唯一未被开发的大陆,1984年11月20日,我国历史上第一支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发远赴南极乔治王岛,建设中国第一个南极长年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在一无破冰船,二缺资金的情况下,经历了40天艰辛的海上漂泊,考察队终于在1984年12月30日登上南极洲乔治王岛。600多吨建站物资,肩挑人扛,在短短10天内完成装卸,苦战27天,五星红旗飘扬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填补了我国科学事业上的一项空白,南极大陆从此有了中国人的身影。

40年来,我国又陆续建成了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在极地冰川学、海洋学、地质学、生物生态学、大气科学、日地物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世界公认的科研成果。从发现阿蒙森海东侧的彼得一世岛周边可能存在磷虾繁殖地,为帮助科学界探寻南极磷虾繁殖地之谜提供重要线索,到实现24小时连续太阳活动观测,为加深理解日-地关系奠定观测基础;从开展高精度地面绝对重力观测,加深人们对南极地质和冰盖结构的认识,到成为世界第三个拥有冰下基岩钻探核心技术和装备的国家,大大促进极地冰盖演化、冰下环境和地质等前沿科学发展……为深入研究南极,中国还建立了包括“雪龙号”“雪龙2号”在内的极地考察船队,购置了可以提供南极内陆飞行服务的“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发射了遨游于太空的极地遥感卫星。“海陆空”三位一体的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平台让中国具备了多维度、多区域探索南极科学奥秘的手段和技术,使中国迈入南极科学探索的大国、强国行列。

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4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代代极地工作者勇斗极寒、坚忍不拔、拼搏奉献、严谨求实、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支撑着我国极地科考事业“后来居上”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我国在极地科考事业上的重视和投入、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顶级专家在顶层设计上的引领,以及一代代科考队员不懈的拼搏和奉献。

汪洋浩瀚辽阔远,乘风破浪再扬帆。当今世界,极地作为全球治理新焦点、科技竞争新高地、海上新通道和资源新产地,已成为人类活动发展的“新疆域”。南极科考是衡量一个国家力量的重要标志。更好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离不开中国的贡献。随着南极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国的极地科考事业将开启全新篇章,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