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存粮35万吨 “巨型粮仓”够整个湾区吃半个月
南方都市报 2023-12-12 10:35

12月的南粤大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阶段性的新答卷正缓缓展开。行走在粤北深处的“网红村”清远连樟,晨曦下刚刚成熟的“钻石”草莓、“冰淇淋”蜜瓜令乡村种植业面貌焕然一新;在“工业重镇”东莞长安,一条条绿道串联起山水、林田、湖海,城镇中的绿色发展新图景触手可及;全国百强县惠州博罗,库容15万吨的粮仓群从开阔的旷野中拔地而起,湾区“大厨房”雏形已显……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既是“1310”具体部署中的重要内容,更是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广东将如何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激发县域经济的最大潜力和后劲,实现高质量发展?近期,南方都市报、N视频重磅推出大型融媒策划《WALK IN新广东》。本期,特邀嘉宾高校教师博主朱立芳(@青椒姐姐)、广东民生“百事通”博主罗频洋(@罗记话安全)走访清远连樟村、东莞长安镇与惠州博罗县,踏上一次广东“百千万工程”发展建设的寻访之旅。

强县发展

大湾区农产品基地将实现产值超300亿元

沿长深高速驶近泰美出口时,一路开阔的旷野景象突然被庞大的现代建筑群替代,而这座建筑群正是位于博罗县泰美镇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下称“大湾区农产品基地”)。在这片1500亩的土地之上,粤港澳大湾区规模最大、品类最全、功能最优、联农最广的现代农业与食品预制菜产业集群正崛起。

“大湾区农产品基地可以说是百千万工程在我们博罗落地生根的一个代表性的项目,项目于2020年11月正式动工,总投资约50亿元。”博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智介绍道,大湾区农产品基地在预计2025年项目全面建成后,将集聚10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300亿元以上,能够全面助推构建粮食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大湾区农产品基地的建筑群中,最为显眼的就是库容15万吨的粮仓群。走进粮仓内部,一股浓郁的麦香扑鼻而来,让朱立芳与罗频洋顿感“好像闻到了五粮液的香味”。

“基地规划建设的大粮库容量能够达到35万吨,可以保证我们湾区人民半个月吃喝不愁。”李智介绍道,目前,大湾区农产品基地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粮食应急保障中心三大基地之一,同时,粮仓内部采用恒温恒湿的智能化控制,实现粮食存储现代化、绿色化、智能化。“作为湾区居民,这样的粮仓让我们真的好有安全感。”朱立芳说。

超万户农户参与经营 带动户均增收10%

在粮食的产能与储存能力提升之后,对于冷链配套便有了更高的需求。因此,大湾区农产品基地同时规划建设了10万吨“大冷库”,这将成为大湾区库容最大的全链条、全温层公共型智慧冷链中心,可实现冷链仓储、加工、物流、交易一体化运营。穿上棉衣走进冷库内部,-18℃的温度让罗频洋与朱立芳一秒“穿越”冬季。据李智介绍,目前,第一期库容4万吨的冷库已投入运营,储存了冻肉、鸡蛋和蔬果等农产品,其中仅储备肉就有近千吨。

而走进大湾区农产品基地一期的另一侧,占地约10万平方米的食材食品加工集配中心里,一半的厂房已经完成招商,目前已有15家企业投产运营,预计今年产值可达25亿元。

如今,大湾区农产品基地的建立正在为周边农户的生活带来质的改变。据李智介绍,基地整合了供销系统的所有资源,通过“多一多”的模式进行助农。目前已经有超过一万户的农户,参与到供销模式的经营当中,带动户均增收10%,真正实现了联农、惠农、带农。

登上筒仓顶部,大湾区农产品基地全貌尽收眼底。不久的将来,这里的一座座粮仓将堆满稻谷、一辆辆载满新鲜果蔬的货车将驶出仓库、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米袋子、大厨房”雏形尽显……罗频洋不由赞叹:“强县的发展正是要有强项目来支撑,这样的大型基地,正是反映出博罗立足湾区辐射全国乃至全球高瞻远瞩。”作为2023年广东唯一的全国百强县,加快成长为千亿级经济强县的博罗,正沿着“百千万工程”的施工路线图,努力闯出县域高质量发展新路。

重镇转型

“机器眼”可替代人眼完成测量识别

在长安,平均每分钟就有195部手机出产,每天有38个高价值发明专利诞生。如今这座年轻又多金的城镇,正在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以软件信息产业、机器视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为长安激发“创新”引擎提供了基础,其中,智能制造光学企业东莞宇瞳光学便是其中之一。

“以前很多的工业检测工序都是靠人工来完成,而如今在机器视觉的作用下,通过一些视觉的算法与视觉的镜头,我们便可以精准地判断物品来料的精度。”走进宇瞳光学的产品展厅,大大小小的机器视觉镜头与产品映入眼帘,似乎有点被“透视”的感觉。宇瞳光学副总经理张占军向朱立芳与罗频洋介绍,实际上,机器视觉是通过“机器眼”代替人眼,用机器对物体进行识别、测量并做出判断,作为人工智能领域正在快速发展的分支,机器视觉具备高感知效率、高精准度等优势,能够为自动化的监测、识别和分析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

在展厅的另一侧,一个熟悉的展品——扫地机器人引起了朱立芳的注意。“除了工业领域,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例如新能源汽车、光伏、机器人、锂电等领域,机器视觉均有落地应用。”张占军介绍道。

“每一年,都有众多领域的科学技术从晦涩的概念走向大众生活,科技的发展正是为了让人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美好。”朱立芳说。

全镇预计建绿道超150公里

驱车来到长安镇的另一侧莲花湖绿道,郁郁葱葱的景观树如玉梳一般,嵌入在碧绿的湖镜中,三两行人行走在林中悠长的步道,享受沿路温暖的日光浴,移步易景、处处皆诗意。这让罗频洋感慨,如今的长安镇的面貌已经与自己多年前来的时候大有不同,这座“工业重镇”已处处是玲珑别致、山水相宜的胜景。

“为什么要在工业重镇修建绿道?”带着疑问,朱立芳与罗频洋拜访了长安镇党委委员、镇“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古颖。“长安一共有2.8万家左右的工业企业,772家高新技术企业,这里面集中了大量的创新人才。”在古颖看来,行业的竞争,终究是人才的竞争,而打造绿道之城,正是为了留住人才,给予他们涤荡烦恼的一片生态空间,“让来到长安的年轻人乐于在长安工作,更要乐于在长安生活”。

一条条绿道不断建设和延伸,市民幸福感增加,“绿道”也成了群众的“幸福道”。据古颖介绍,近年来,长安镇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实施“绿道长安”规划建设,全镇预计建成超150公里绿道,现已建成绿道近80公里,通过绿道有机串联“山水林田湖海”等生态要素,构成大绿环。“我们的理念用24个字可以概括:‘拨草现珠,穿珠成链,多链成环,环环相扣,扣扣相通,通山达海’。”古颖说。

“目前,长安镇的总体目标是2024年GDP破千亿,破千亿需要有三大因素,分别是人才赋能、创新驱动、环境支撑,这三个因素环环相扣,共同推进长安高质量发展。”古颖介绍道。“从产业带动城市,到城市带动产业。”朱立芳说道,长安的变迁让人们看见,城镇环境的改善不仅可以让年轻人可以好好地工作,更可以好好地生活,好好工作正是为了好好生活——这正是留住人才,激发创新最佳的方式。

乡村振兴

“虫稻共生”新模式 实现“一田多收”

走进隐藏在连江口镇群山深处的连樟村,晨间雨后,云雾缭绕。黑色柏油路连通村舍,蜿蜒的小河绕村而过,俨然桃源之境。村口的水稻田刚完成收割,农民们正在将一坨坨包裹着禾虫的泥团,像抛秧一样抛到稻田里。

“水田中一个个小洞,是禾虫的藏身之处,它们在土壤里面打洞,就相当于是促进土壤改良的蚯蚓。”挖起一捧田间的泥土,粉色的禾虫在其中若隐若现。扶村工作队队员陆锦辉为朱立芳与罗频洋介绍道,这片同时生长着禾虫的水稻田是一片“虫稻共生”的试验田。自从在水稻田中同时“种植”了禾虫之后,丝苗米就再也没有上过化肥和农药了。

“虫稻共生”试验田正是连樟村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的全新举措之一。据连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陆飞红介绍,禾虫居于稻田中,腐烂的稻根和茎叶可为禾虫提供营养;而禾虫以土壤中微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可减少水稻病害的发生;禾虫的粪便更是优质的有机肥料,与水稻有着天然的共生关系,实现“一田二收”“一田三收”的农业多样化发展。“不仅可以增收,更保证了粮食安全,是一举多得!”朱立芳说。

五年来,连樟村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实现了“一年一发展、一年一变化”。从2018年到2021年,村集体收入增加10倍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增加了近5000元。据陆飞红介绍,目前,连樟村正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区为主要平台,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物联网智能水肥一体化 特色果蔬年产约25万斤

行走在由数十个规模宏大的大棚组成的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里,灿烂的阳光下,一排排圣女果长势喜人。相比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陆飞红讲解道:“两位可以看到地上铺着的管道,这是引进的物联网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能够保证水肥管理均衡,不受外界天气的干扰。”陆飞红介绍,示范园里一年四季都有不同品种的蔬果产出,每一个品种的农产品都有标准操作规程,实现量产可控。

除了阳光玫瑰,在农业升级之后,碧月西瓜、“冰淇淋”蜜瓜、水果黄瓜、“钻石”草莓等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中所诞生的特色果蔬年产已达25万斤左右,并正在通过电商物流等方式售向全国。“从‘靠天吃饭’到‘自立更生’,从以前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到现在全智能化设备解放双手,连樟村村民的生活正在因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这正是连樟村对总书记嘱托的最好回应。”朱立芳感慨道。

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今的连樟村,处处皆是美景,人人安居乐业,展现出一幅“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在罗频洋看来,“百千万工程”中,难度最大的便是“万村”。作为广东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连樟村的巨变是广东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党建引领、产业致富等一系列“连樟标准”和“连樟经验”更将成为可复制的“造血”经验,值得广东在万村建设行动中借鉴。

大V说

“每一年,都有众多领域的科学技术从晦涩的概念走向大众生活,科技的发展正是为了让人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美好。”

——@青椒姐姐  

“强县的发展正是要有强项目来支撑,这样的大型基地,正是反映出博罗立足湾区辐射全国乃至全球高瞻远瞩。”

——@罗记话安全

文/刘红豆 陈灿荣 王熠 李敏谊 张婷 谭俊凤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