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国企工作 返乡当上村支书 “90后”大学生带领乡亲走上富裕路
西安晚报 2023-12-11 08:04

初冬时节,在西安市临潼区油槐街道石家村,连片的小麦绿意盎然、长势喜人。石家村是传统的农业村,全村435户、1738人,有耕地320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

“90后”大学生返乡当上村支书

12月9日,在石家村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施工现场,挖掘机挥舞着铲斗开挖管道壕沟,工人们在沟道内默契配合,施工现场一派繁忙。“灌溉井建好后用水更方便,各方面成本都能降下来。”看着在建的高标准农田,石家村种粮大户石建红说。

据石建红介绍,村上在征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时,村民们反映集中的杈张组缺少农田灌溉井、梁家组水渠损坏等问题被一一列入“问题清单”,孙书记向全村承诺限期完成。

“以前田间路是土路,收庄稼赶上下雨,大型机械根本进不了地。现在路、水、电都接到地头,我们种地比以前轻快多了。”石建红说,这多亏了孙书记。

石建红口中的“孙书记”是石家村党支部书记孙浩,一个“90后”返乡大学生。2018年,他放弃在国企的工作,回村当起村支书,希望带领乡亲走上富裕路。

“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是推动农村农业实现现代化,这需要年轻人的新观念、新活力、新技术。”上任后,孙浩逐一拜访了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和在外能人。面对“村内无集体产业、人均收入较低”的现状,他感觉压力很大。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

结合村子实际调整思路后,孙浩决定从抓党建入手,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征求意见,和党员干部谈心、谈话,摸清了村情民情,也发现了问题所在,并开始对症研究解决。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但做好了,肯定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确定以“党建促人居环境整治”的方向后,孙浩带领党员干部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

在对全村所有道路进行划分的基础上,村上推选党员作为人居环境包片整治的“路长”,并形成村组推动、党员包抓路段并负责实施、群众广泛参与的人居环境整治“路长制”模式。随着道路硬化、建文化广场等一个个整治“小目标”陆续完成,2020年石家村又开始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随着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023年石家村先后被评为“西安市乡村建设示范村”、西安市“美丽乡村 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

如何稳住“粮袋子”、鼓起“钱袋子”,孙浩认为耕地和种子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两大关键。

“我们村虽然农田总面积比较大,但人均承包面积不到2亩,每户平均下来不超过7亩。”孙浩说,石家村田间地界纵横、田埂沟渠繁多,既影响农业机械化作业,又浪费了耕地。加之大量农村劳动力脱离农业已久,很多人不愿意、也不会种地了。据此,村上研究决定,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采用“集体经济+服务组织+农户”发展模式,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为了发展集体经济,石家村将不愿种地村民的土地集中到一起,推动农村零散土地化零为整,通过将小块连成大片,采用全程托管、复合式托管和单环节托管等方式,将土地纳入农业社会化服务范围,通过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扩大种植面积,让每户亩均增收200元。

“借助区上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基地优势,村集体通过土地入股等,大力发展小麦、玉米高产种植。目前已入股种植面积200亩,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多元。”孙浩说,村上购置的收割机采取租赁的形式,可以持续扩大村集体收益;购置植保无人机,通过为本村及邻村农户提供以生产托管为主的社会化服务,可为农户亩均节本增效120元左右。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预计机械化率将提高20%,农田可增产10%,人工成本下降15%左右。”孙浩说,3200亩耕地将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大家种地的积极性也高涨起来了。以农田新基建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石家村将逐步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生态化。

留住乡愁打造乡村振兴“石家村样板”

孙浩说,为了让更多人知晓乡村农耕文化,唤醒记忆、增进乡情、留住乡愁,借助石家村自身特色,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他们建成了临潼区文化馆石家村分馆、石家村农耕科普馆、石家村农耕文化展示园。

发展农耕文化,通过持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更多年轻人受到熏陶、做好传承。基于这一良好的基础,石家村被西安市确定为100个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之一,并已列入2024年建设计划。

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努力,石家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2018年的8700元上升到2022年的11800元。“围绕农耕文化打造特色景点,建设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农业主题田园综合体,持续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集体增效,全面打造乡村振兴的‘石家村样板’。”孙浩说,这是他的梦想,也是石家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文/张佳 王三合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