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两次延期出站 守到研究结了果
中国青年报 2023-11-01 13:37

这个秋天对金健来说,是金色的。他刚刚拿到母校华中科技大学的offer,正式成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师。

在这之前,有4年时间,为了一项研究,这名90后博士后选择两次延期出站,最终成功用二氧化碳制备出醋酸,并将反应过程中醋酸的产物比例提高至90%以上,其连续稳定反应时长打破了世界纪录。

“即便耐得住寂寞,也盖不住焦虑”如何克服

成果背后,许多人不知道的是,4年里,这名年轻人一度“即便耐得住寂寞,也盖不住焦虑”。

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醋酸又名乙酸,是一种有机化工原料,可广泛用于制造化纤衣物、香水香氛、塑料加工品等。按照传统的化学合成等方法,生产1千克醋酸会排放约1.6千克二氧化碳。我国每年醋酸产量约800万吨,这意味着,将给生态环境治理带来很大压力。

能否创新方法,开展醋酸“零碳”制造技术研究?

在华中科大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实验室,庞元杰教授2018年回国后便带领团队,联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H. Sargent小组、武汉理工大学麦立强小组,以醋酸为目标产物,通过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技术,着手上述研究。

电催化是使用电能加速催化作用的一种化学反应。用二氧化碳制醋酸仅能采用这一方式。问题是,电解二氧化碳有20多种产物,如何从中精准得到醋酸?

“这需要稳定醋酸的生成率,团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反应装置的设计与搭建,其次是催化剂的选择。”庞元杰教授介绍。

2019年,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毕业的金健加入庞元杰团队,博士后期间即主攻电催化二氧化碳制醋酸实验平台的搭建。

金健具有流体力学、热力学等专业背景,在博士期间专攻新型反应池的搭建,对实验平台的建造也很熟悉。但其研究方向为热催化,此番“半路出家”,难度“相当于重新读一个博士学位”。

此前,用国内设计的反应池制备的醋酸产物比例始终低于70%,无法达成工业化。金健需要挑战开发难度更大的高压反应池。

“难点在于维持压强稳定。”金健介绍说,反应池的核心部件是一块多孔碳纸,它像毛毡一样,又脆又软,反应过程中腔体压力须始终维持30个大气压,且波动不得高于0.1个大气压,否则碳纸便会破裂,反应也会随即停止。

为克服这一难题,团队前往其他高校“取经”,但得来的建议并不能简单照搬。金健需结合具体的反应池逐步分析判断,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历经数次调试,团队方才搭建成了稳定的高压反应池。

合适的催化剂选择也考验着团队。催化剂的活性决定着系统稳定性,团队不断调整改进,寻找新配比的催化剂。

考验不止如此。一度,新冠疫情不时反复,金健无法去实验室。他只能想办法一边提前采购材料,一边趁着倘有研究生能进实验室的机会远程指导,解决突发状况。

与国外交流合作也受到了影响。咨询实验疑点时,团队要将催化剂寄给合作方,但受疫情海关管控影响,有时材料在路上就会花费一两个月。

两次延期:“就像等待快出生的孩子”

眼看博士后两年深造期快结束了,这项研究才刚刚有了眉目。研究框架也初步搭建,主体实验数据已经得到,但总体远未达到金健期望的水平。

根据金健当初与博士后流动站签下的合同,两年时间内,只要争取到科研基金并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即可出站。此时的金健因为争取到了多个基金,可以破格出站。根据现有积累下的研究成果,倘若此时出站,他“有信心在高校评上讲师”。

但是,正在开展的研究“就像个快出生的孩子”,他始终放不下心来。

思来想去,他决定延期1年,把手头的研究做完。

金健的工作安排得更加紧凑了。每天,他整理分析数据,惦记着接下来的实验,每两周和国外合作者线上讨论项目进展。

目睹研究结果逐渐成形,金健“感觉到了曙光”。

2021年10月,金健团队投稿至《科学》杂志,但遭遇拒稿。团队根据审稿专家的建议优化反应池设计、补充实验数据后,将研究结果转投《自然》杂志。

这次收到的不再是全盘否定,而是审稿专家的修改意见,“实验稳定性不够”。金健重新燃起了信心。

团队开始紧锣密鼓地调整设备,优化催化剂选择,继续开展实验。2022年7月,实验连续稳定反应时长已从15个小时提升至50小时。

金健团队满怀欣喜地再次投稿,没想到“又被泼了盆冷水”。《自然》审稿专家告诉他们,国外已有科学家能将连续稳定反应时长提高到了500个小时以上。

彼时,正值又一年灼热的夏季,曾经的选择题再次摆在了金健面前:出站还是延期?

“那是一段煎熬的时光。”实验数据上的竞争对应着激烈的国际竞争,日日夜夜的反复实验,让金健一度濒临崩溃,郁闷、不甘,甚至有时会自我怀疑。但一想到如果就此放弃,之前3年的努力便全都付诸东流,他又不免觉得“太可惜”。

金健找到一位师兄聊了聊。这位师兄先后在国内和日本作为博士后完成了所在领域的两期研究,如今在国内顶尖高校任职。他告诉金健,只有具备一流的学术成果,才能在某一领域立足。

当时,金健还面临一个现实困境:如果第二次延期,而自己没有纸面材料来证明研究成果即将产出,学校资助会被暂停,这意味着自己的收入会下降三分之二。那时,孩子不到1岁,“经济压力一下子大了很多”。

好在,双方父母选择帮这个年轻的家庭一把,妻子也鼓励他“不轻易言弃”。合作导师庞元杰教授则常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他鼓劲儿。

金健咬牙选择了第二次延期,全身心继续投入到实验之中。

他继续埋头苦干。更加精细地开展实验,提升实验连续稳定时长,200小时、300小时、500小时……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运行后,最终,团队将反应时长持续了822个小时!这远远超过了审稿专家的要求。

团队再次投稿。“起初,我并不相信你能解决反应时长的问题,但你后续的表现让我印象深刻。现在,我坚信这是一项高质量的研究。”审稿专家在邮件中写道。

终于,2023年5月,该研究成果刊发于《自然》。

压在心头的巨石得以落地。这让金健“既激动又平静”。他庆幸,在两次抉择面前,是选择达标出站,还是做有价值、能留存下来的事情?“我选的是后者”。

眼下,金健正与团队尝试着将研究工作继续推进,从而尽可能地满足工业生产需求。而得益于这项研究,金健也为自己今后的科研道路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就是要深耕某一领域,用自己的专长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回想4年曲折经历,选择背后,金健感觉,这一切更像在考验自己“能否坚持得住”。

好在,他做到了。

文/戚晨 朱娟娟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