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懂儿童的幼儿园新教师
中国教育报 2023-10-08 09:40

儿童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工作都应基于儿童,而工作的成效,也需要通过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来检验。懂儿童,是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功。新教师若能抓住“懂儿童”这一“牛鼻子”,就可以快速成长。

用心懂儿童。“懂”这个字就表明,懂是要用心的,“心里装着各方面情况”“心中有数”。一些学历并不高的保育员,也可能很懂儿童,关键在“用心”。

对儿童是否用心,首先意味着是否在乎、关心儿童。教师要在乎自己班上的儿童,在乎班上的每一名儿童。其次意味着是否尊重、敬畏儿童。比如,当儿童犯了错,我们是否会极力理解儿童为什么犯错,如果这些错误是你认为的低级错误、是你强调多次的,你还能尊重他们、敬畏他们吗?最后意味着是否发自内心。你是发自内心想去了解儿童、读懂儿童,还是迫于各种要求、规定,假装运用“懂”儿童的各种形式(如观察、倾听、记录)?有教师在遇到与班级有关的决定时,会倾听儿童的想法,并采纳儿童的合理建议。当我们用心关注班上的每一名儿童时,离懂儿童就不远了。

重视体验与感受。在“懂”儿童这一点上,教师不能忽略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虽然教师不可能完全变成儿童、回到儿童,但教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一定有助于与儿童心心相印、心灵相通。

教师可以换位思考、进行类比,思考假如是我,我会有何感受、体验?比如,新生入园常有各种不适应的表现,我能理解他们的表现吗?作为一名新教师,进入新单位,我有没有不适应?

教师还可以自己试一下儿童的活动,感受他们可能面临的困难。比如,为了更懂儿童的积木游戏,教师自己可以先玩。我曾在成都蒲江城北幼儿园和天府新区元音幼儿园参与年轻教师的玩积木体验,深切感受到了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到搭建中的重难点,也能感受到快要完成时被“破坏者”弄倒作品的愤怒,以及由此引发的冲突与纠纷。

增加自己的玩性(游戏性、儿童性)。一名有玩性的教师,更能理解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儿童。不管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可以尝试把不好玩的事变得好玩。比如,怎么让枯燥的收拾整理、洗衣做饭好玩一些?

学会联系理论。对新教师来说,在职前教育阶段都学过了不少理论,但重要的是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过程,不要简单地指责理论不管用,或现实不如意。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常常要不断回到理论,再次学习、理解理论。同时还要面对实践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学习。对幼儿园新教师来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可能是读懂儿童最直接的“理论拐杖”。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涉及五大领域、11个子领域、32条目标,以及分年龄段的典型行为表现和众多教育建议。这样,《指南》就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观察、了解儿童的框架、地图,让教师不至于迷失。

运用假设与检验。有人说,儿童是一本永远也读不懂的书。即便如此,教师也应追求尽可能懂儿童、尽可能懂得多一些、尽可能懂更多的儿童。懂儿童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面对具体的情境、具体的儿童,提出自己的假设(猜想),并检验真伪。教师在解读儿童时,可以提出一个或多个假设(猜想),但不急于下结论、作判断,然后在活动中验证(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个假设、检验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琢磨儿童、懂儿童的过程。

学会充分观察。充分观察意味着观察的时间要有一定的长度,而非片段式、扫描式的观察;观察要有一定的次数,且在关键时间、重要时刻,而非一次性的;观察的视角要充分,从不同角度观察,而非固定于某一角度;观察的主体要多元,多方汇总信息,而非单打独斗。幼儿园教师的观察,更像人类学家的观察。他们常常“混迹”于要研究的对象群体中,将自己作为研究工具,全身心地体验与观察,与研究对象充分接触。像人类学家一样观察,也恰恰是幼儿园教师观察的优势、特点。

重视交流与讨论。新教师一定要善于向同行学习,不仅仅是向优秀的同行学习,所有的同行都应是新教师学习的对象、成长的助手。新教师应积极参与园内外的各种教研活动,主动与同行交流,讨论自己对儿童、对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对现象的分析与思考。不管自己与他人的想法是否一致,只要认真、积极地思考,就会不断进步。

在与同行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倾听与表达的关系。一方面,作为新教师,要善于通过倾听获取知识与方法;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之后同行的反馈也能进一步促进自己思考。

作者/鄢超云,系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编辑/崔毅飞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