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网络厕所”成为网暴集散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15 07:20

广东江门的谭女士是一名角色扮演爱好者,不久前她被好友告知,她发在社交平台上的一组COS(角色扮演)照片被人“挂厕”了。因投稿的匿名性,不少人将“网络厕所”当做随意发泄的地方。媒体调查发现,在“网络厕所”的发文内容中,不乏对他人的言语贬低、人身攻击、辱骂等,评论区也是骂战频频。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厕所”的关注者、投稿者和被“挂”者,有不少是未成年人。(8月14日《法治日报》)

所谓“挂厕”,是指当事人照片、行为或言论被网友投稿至社交平台的“厕所号”,亦称“网络厕所”。据介绍,“厕所号”属于一种网络空间的匿名社交圈子,“网络厕所”文化在发展早期,只是一些账号围绕某些兴趣点,如明星、动漫等接受网友匿名投稿并发布,但有些账号在发展过程中,内容逐步走向激进、消极和偏激,里面充斥着各种负面内容,如谩骂、“挂”人、冷嘲热讽、阴阳怪气、宣泄恶意等,如同一个脏乱的情绪厕所。

“网络厕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普通人、网友为主要讨论对象,因匿名性,不少人将“网络厕所”当做随意发泄的地方,其中不乏人身攻击、辱骂等;另一类通常以社会公众人物为主要讨论对象,有些“厕所号”刻意发一些P出来的明星丑图,诱导粉丝进行骂战。从性质上看,“网络厕所”已成为恶意攻击和诽谤、侵犯隐私、散布虚假信息、煽动仇恨和暴力的网络聚集地。有人说,它比网暴更直白,比校园霸凌更防不胜防。

网暴是网络空间的毒瘤,其危害之深早已人尽皆知。在每一起网暴事件中,网暴者都是怀着阴暗心理躲在屏幕背后“按键伤人”,让无辜受害者蒙受巨大创伤,甚至付出失去生命的代价。而“网络厕所”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匿名的、隔绝的空间,用户发泄不受外界干扰,不必担心自己的真实身份被揭露,而且有不少未成年人参与其中,所以正如有研究者所说,“它(网络厕所)比网暴更直白,比校园霸凌更防不胜防”。如果任由其野蛮生长,同样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防止“网络厕所”成为网暴集散地,必须像治理网络暴力一样,强化监管、全链条进行整治。从中央网信办下发的《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起草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都对治理网暴作出了明确的规范。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机制,硬化管理措施、创新监管手段、提升处罚力度,建立针对“网络厕所”的专门举报渠道,对造成恶劣影响的“网络厕所”文化参与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同时,要压紧压实社交平台的主体责任,积极推进落实网络实名制,规定发布者只能发布进行了网络实名认证投稿人的投稿;敦促平台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强化技术手段审核、对网络“厕所号”在发布内容和注册者审核义务等方面进行限制。同时不断优化完善敏感词处理系统,让违规内容无法发布。若平台拒不采取必要措施,或明知投稿者实施侵权行为而不采取必要措施或处理不当,不仅要惩治侵权者,也须追究平台的责任。

治理“网络厕所”是一个精细的社会过程,还需多方协同参与,共同激浊扬清,让网络空间不再恶意相向。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更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加强网络素养、心理健康等教育,帮助青少年践行网上文明,防止被“网络厕所”文化侵蚀。

文/付彪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