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啥端得好手工艺这碗“饭”
解放日报 2023-06-26 07:41

仿制三星堆“黄金面具”的视频一炮而红,全程不说话、静静展现凤冠制作过程的视频受到热捧……手工艺类的网络视频作者可以靠手艺吃饭,并获得一大批粉丝。

它们的传播,也带动一批年轻人爱上传统手工艺。视频弹幕上时不时有网友询问:想学,哪里可以学?

手工艺不再只是旅游景点走马观花的展示,更摆脱了刻板印象中的“土”。这中间,究竟需要做对什么?

用500克黄金复刻文物

视频中,背景一片漆黑,焦点上的500克黄金闪着温柔的光晕。只见一位青年抡着约2公斤重的锤子,对500克金块进行上万次捶打。一下、又一下,火花四溅,声音清脆。金块一点点变薄,最终成为0.3毫米厚的金片。网友们看得津津有味,弹幕时不时发出赞叹。他再把花纹拓印在金片上,用小工具细细磨出面具的凹凸立体造型,逐渐复原了三星堆“黄金面具”。

这个人是B站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以下简称才浅)。黄金面具的视频成为爆款后,他又用金条复刻142厘米长的三星堆金杖,被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喊话:“人才啊!来我们修复馆上班吧!”

复原金杖的过程挫折不小。金块无法打成金杖的长度,第一次失败。对此他不惜掺杂其他金属,增加韧性。网友看呆了。普通人追求金子的纯度,但视频中,才浅为了一个作品却反过来操作。

难度还在后面。在金杖上刻花纹时,才浅发现原版的花纹呈双线条,而不是简单的一条线。如此窄距的双线,古人是如何在薄薄的金片上刻出来的?“古代人太强了”,看到此处,弹幕纷纷表示惊叹和敬佩。錾刻工艺太难,才浅一度想要放弃,但最终成功还原。这条金杖视频不亚于“黄金面具”,在B站上有近100万点击量。

视频下的评论互动十分有趣。有网友进行科普:“双钩阴线,又称双阴挤阳,由两条间隔较近、几乎平行的阴线组成,纹饰会有一种很强的浮雕感,但实际上两线之间的部分并未超出平面,而是视觉上的误差,给人一种中间部分似是被两条阴线挤出来的错觉,所以双钩阴线又被称作‘假阳线’。”立即有网友回复:“这样的工艺有视频可以看吗?”

也有专业人士留言说:“錾刻是古法技,一般使用的是铜。视频如果用的是铜,没个半年不停磨炼,基本别想做出来。使用的是金,所以不需要与时间赛跑,可以一点一点磨。但其难度依然不是随便可以做的。”“錾刻怎么打出双线?在正面打出一条线之后,反面从刚才打的那条线边上再打出一条,最后再反回来,从反面打出来的线从另一边打下去,就可以还原花纹。”“錾刻不仅仅可以刻线,还能做浮雕,是个很神奇的工艺,有兴趣了解一下,因为它与时间赛跑的特点,看似枯燥,但你会不自觉地一直打下去。”

才浅的视频下,还有一些官方机构的留言互动。“河南博物院”写道:“下一站,河南博物院?”“河南共青团”回复:“咱院的云纹铜禁给他瞅瞅。”“苏州博物馆”留言:“有考虑来看看苏苏家的库房吗?我家库房还蛮大的。”还有“中国建筑”写道:“大家可以去我们承建的三星堆博物馆看这些出土的文物。”

用花丝镶嵌工艺做中国空间站模型

小时候,父母不在身边,也没有啥玩具,才浅想到自己做玩具。他看央视的手艺人栏目,跟着学,第一次成功用竹子编出一只水壶,高兴了许久。做手工时,整个人极其专注,忘记一切烦恼,成品还被周围人赞叹。过程与结果的双重满足,让他渐渐迷上了手工艺。

才浅的大学专业是电子信息,与手工艺完全无关。起初,仅仅是热爱,他做了一把木梳,拍成视频放到B站上分享。“纯记录,不指望有多少人看。”才浅说。

果然,木梳视频没什么人看,勾不起年轻网友们的兴趣,导致他一度想要放弃分享,但喜欢视频的网友每一期都鼓励他继续做下去。

流量的突破在于选题和拍摄有了变化。

才浅平时喜欢动漫游戏,他萌生一个创意:不如仿制动漫游戏里的角色武器。做游戏道具,难度上了几个台阶。所需材料、工具并不常见,制作周期长。有时做到一半,才浅还得停下思考,反复试验,补买材料。当时,每天平均花费四五个小时,如此持续一周以上,才能做出一个游戏成品。

当寄托年轻人文化情感的电子数据,在现实世界一点点变成可触摸、可感知的真实物件时,视频流量噌噌往上涨,引来许多二次元粉丝观看。

视频的拍摄、剪辑也变得复杂。如何更有趣味?是否给视频加特效?如何体现工艺的特点?才浅不再是简单记录作品的过程。

才浅的视频里,选择怎样的材料、失败的过程如何、怎样想办法克服困难等,细节都一一生动展现,一波三折,直到最后成功。观看时,个人带入感很强。观众仿佛就是工匠,跟着他一起专注于手工,一起经历过程中的起起落落,感同身受。成功的那一刻,观众的满足感与兴奋感与视频同频共振。

比如,才浅去故宫观展,被花丝镶嵌作品吸引。如何体现这个独具魅力的传统工艺?他的选题策划十分大胆,挑战用花丝镶嵌工艺制作一件独一无二的作品——中国空间站模型。

花丝镶嵌难度很高,拉丝、搓丝、测量分割,掐成形状各异的花纹。最难的部分是填丝焊接,考验对温度的拿捏,低一点焊不上,高一点丝线可能就要熔化。近景、特写为主的镜头语言,细致入微地呈现花丝镶嵌的个中难度,看得人屏息以待,心情一波三折。当作品完成时,观众与才浅一起,有一种大功告成的满足感、自豪感。

才浅拍摄时很少用全景,偏好漆黑的背景下,给画面中心的手工特写或者近景,这样的镜头语言让人沉浸,也能高度展现手工作品的优雅、精致与美感。

被问到为什么用传统花丝镶嵌工艺做空间站模型时,他答:“看完工艺我非常震撼,想到用中国古代手工艺的巅峰,加上中国现代工业的巅峰,那是非常好玩的事情。”这句话几乎概括出年轻人喜欢手工艺的某种心态。

从制作游戏道具开始吸引大批粉丝,用黄金复刻文物而成为爆款,再到学习花丝镶嵌工艺制作中国空间站模型……选题角度上的别出心裁,是传播效果好的重要因素。这些选题内容往往与当下热点、生活相结合,用古人的手法复原当代物件,“好玩”,年轻人就有了兴趣。

与父母辈不同,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敬佩、赞叹,但不会用一种高高供起、无趣的、仰视的态度来看待。敬佩的同时,他们会主动享受、渴望参与、投入其中,把这些元素拿过来,与日常生活结合、融合、创新,是一种“玩”的心态。

四处求学,好似游戏开副本

另一位B站热门UP主“绾钗阁主小师傅”(以下简称小师傅),其手工艺视频走的是另一种风格。

古色古香的居室里,琴音绕梁。镜头由全景缓缓推到近景,越过竹帘,露出正在做手工艺的青年。观众仿佛跟随镜头的脚步,慢慢走近。

小师傅用细腻的动作,缓缓展现古代首饰制作的全过程。复刻凤冠的那条视频,从画设计图、花丝镶嵌、上色到点翠,美丽的凤冠成型的那一刻,弹幕纷纷惊叹古代饰品之精美,也夸赞小师傅的手艺。

有趣的是,他的视频全程无旁白、无曲折、无情节。唯优雅的琴声相伴精美的饰品,度过从无到有的全程。许多网友表示,可以静静看着,看很久也不无聊,反而被视频中的氛围感、文化感、舒缓感、美感拉入平心静气的境地,品味到古典之雅、传统之美,心灵仿佛得到滋养。

与才浅类似,小师傅认为,视频选题首先必须与当下生活相关,才有兴趣。比如凤冠,就是婚礼用品。古人的婚礼怎么打扮?网友们有好奇心,就会来看一看。其次,传统文化有一种让人安静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我的视频没有人声。”小师傅说,市场上商品太丰富了,现代社会,安静、舒缓、解压的反而是一种稀缺品。他希望自己视频的3分钟,让人感到没有虚度,体会到传统工艺的魅力。这就是一种中式之美的当代化表达。

小师傅也不是手工艺科班出身。他从小喜欢手工活儿,高中时,看到贴吧里的编绳技巧,于是自学中国结。大学时代,他买来有关故宫的图书,被书中皇家饰品之美所震撼,就根据书里的图案尝试制作。书上用的是缉米珠,市面上几乎买不到,他就网购琉璃珠进行替代,但难度更高,他为此研究了3年,一直到大四面临实习。

小师傅的专业是平面设计,去设计公司实习了一段时间,他感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没有再找工作。毕业后,他用自学的结绳技艺打璎珞出售,网上一个月流水两三万元。那时恰逢汉服兴起,古代首饰在网上卖得不错,由此他赚到“第一桶金”。

有了这笔钱,他重新购买材料,把缉珠技艺练到炉火纯青。然而想要复刻更多故宫饰品,光会缉珠远远不够,还得学会花丝镶嵌、点翠、玉雕等。

从此,小师傅开始了到全国各地的求学之旅。

第一次亲眼见到苏州的手艺人制作花丝镶嵌时,他发出一声感叹:“哦,真的还有人做。”然而技艺不是想学就能学的。多方打听后,他得知自己老家山西,因明清时金银工艺兴盛,有一个村庄,现在每家每户在家里做金银工艺,会这门手艺。

小师傅来到山西的那个村庄,到每家每户敲门询问,发现当地村民不仅会花丝镶嵌,还会錾刻、雕蜡等,技能多样。怎样才能让对方答应教他?小师傅动了许多脑筋。他结识了一位老师傅,答应帮对方画设计图,这样做出的饰品更好看,可以卖出更高价格。渐熟之后,他才提出求学要求。这一学,花了3个月。“实际上3个月也只是学会。练熟花丝镶嵌,我用了整整2年。”小师傅感叹。

第二年,他前去西安。一位顾客找他买缉珠饰品,偶然发现,这位顾客竟然会点翠。小师傅立即求教,花了6800元学费,学了一周。一周时间,也只能学会基本方法、了解如何处理。实际上回去还得用羽毛练手,点翠技能练了半年。

这几个技能学会后,故宫书里的图案大半都能复刻。遇到一些细节难题,他就时不时回山西村庄请教当地的手艺人。“我好像玩游戏打副本,解锁一个工艺,技能升了一级,再解锁新的副本。”他并不觉得求学之路辛苦。当心心念念特别想做的物件终于学会并且做成时,有一种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满足。

此后,山西、江苏、云南、浙江、上海等地,他到处求学。在上海,他找到一位师傅,学习了国家级非遗技能:烧珐琅。

靠手艺,活得挺好

王印,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首饰专业的老师,也是国家级非遗金银细工的传承人之一。

珐琅颜色丰富,腕表、钟表、首饰等用途很多。上海有企业专门出售珐琅制品,甚至有酒店全部拿珐琅铺就大厅的地板。

“全国能学珐琅技艺的地方很少。”王印说,会做珐琅的工作室也就10个左右。它太小众,且传统手工艺得到重视就是近10年的事情。王印明显感到,2016年,传统文化开始在年轻人中兴盛。“有4个青年,特意找上门来跟我学。”他说。4个人都是00后,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很强,有的在意大利学首饰专业,有的在“国美”学雕塑专业,美术基础扎实,都能自己画设计图。包括王印在内,5个人组成的工作室,如今正在孵化品牌。

那么,手艺人能否靠一技之长活下去呢?

王印坦言,金银一直很有市场,相比于其他非遗工艺,“活得不算苦”。小师傅同样开起工作室,走上一条创业之路。

刚毕业时,小师傅靠中国结技能打璎珞卖。随后,他把缉珠半成品卖给有需求的人。再后来,花丝镶嵌、点翠学完后,他设计的饰品种类更多,样式更加复杂,最高峰时一个月有七八万元的流水。此后,感到一个人精力有限,小师傅找来13位喜欢传统手工艺的95后们,一起开了工作室。

他的客户群体普遍很年轻,出售的首饰不少人用于日常佩戴。意识到传播的重要性,为了拍出更多传统物件之美、拍出中国文化之美,他最近打算在云南长住。

那么,如何解决一部分非遗手工艺人乏人问津的困境?

小师傅有个绝妙的主意。他觉得不必苛求老一辈人去创新,那不是他们擅长的,有些老人不会用微信,让他们去激活、推广,其实有点为难他们。小师傅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把自己拜过师的那些老师傅都聚集起来,让老手艺人教课,以此谋生。

而感兴趣的年轻学子们,可以更容易学到这些优秀传统技艺,不必再像他当初那样四处奔波。学会的年轻人,自带当代视角,可以与同龄人一起设计、一起创新、一起做产品,从而不断让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

专家把脉

记者:您觉得这些手工艺视频吸引年轻人是因为做对了什么?

王印(国家级非遗金银细工的传承人之一):任何一门传统技艺,本该越老越吃香。它要吸引年轻人,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设计,二是会玩。

不会设计,表现形式就缺乏美感。比如对旅游时看到的有些农村老人做的手工艺品,年轻人购买欲望不强烈。会设计、会画图,做出的东西更容易受欢迎。

手工艺必须会玩,才能吸引人观赏。在当代,什么都能机器大规模生产的情况下,不缺物资,手工艺品的实质是赏玩之物,不是生活必需品。酒足饭饱之余,人们才会想到美不美。因此,技艺本身没有问题,关键在于手工艺如何表达,与生活相关;如何展现美,与当代人的情感需求有共鸣。

记者:手工艺品也成为年轻人在忙碌之余的心灵疗愈。

王印:当一切都变快,传统文化中的宁静致远就凸显出独特的价值。比起现代人天天看电脑、玩手机,亲手做的手工艺品就有了独有的魅力。

在现代高度紧张、容易焦虑的生活节奏中,人们反过来更加寻求安定、静心、凝神、专注的境界。传统文化中充满这样的力量。

记者:但要做出年轻人喜欢的东西,生产者也需要与时俱进。

王印:单说饰品,我以前确实不太接受合金饰品,现在慢慢接受了。我发现,年轻人买饰品有时并不是为了传家、保值,只要它好看、好搭配即可。他们买东西甚至没那么在乎名牌,就是想表达自己的态度、审美,合金饰品可以有更多复杂的设计,体现文化美感,何乐而不为?

记者:艺术院校有没有一些推广计划?

王印:现在越来越多,比如乡村振兴计划。年轻人去村子里,把传统技艺转换成现代产品推广出去。还有公开课、团建课等。我觉得关键是要展示过程。

传统技艺还是那个技艺。关键在于,用怎样的手段呈现。比如一个漆器,年轻人不懂,也不感兴趣。但是当他们看到制作过程,体验、懂得其中的一些门道,就会赞叹不已。把工艺品的过程图发朋友圈,和把产品直接发朋友圈,前者获得的点赞量一定是后者的好几倍。过程更有吸引力。

现在有些景区也明白这一点,比如民宿与DIY手工艺课程相结合。游客们放松下来,体验手工艺的过程,缓解焦虑。当它与高技术、高情感挂钩,就有了巨大的传播潜力。

记者:您觉得非遗手工艺人的理想状态是什么?

王印:我认识一位老师傅,他来自贵州苗寨,专做苗族银饰,他老婆做苗绣,夫妻两人被好几所学校请去教课。我们学校也请他们过来,他们在上海教了13年。

他们是幸福的,六七十岁,做自己喜欢的手艺,带学生,每天和年轻人待在一起。安安静静,无人打扰,做手艺活儿,不用在意市场、考虑商业模式。这样的状态,反而能出好东西。

从某种角度上说,小师傅的主意可能是对的。让愿意安静的老一辈专心教授技艺,让年轻人去学、去玩、去传承与创新。

文/龚丹韵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