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进食障碍呈上升趋势 治疗需多学科合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31 10:30

减肥、辟谷、轻断食!在社会“以瘦为美”的舆论引导之下,青少年人群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影响,导致这一群体进食障碍(厌食症)的发病率出现了升高趋势。

“从爱出发,因你蜕变”,秉承“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北京和睦家京北妇儿医院在开业两周年之际,针对青少年进食障碍问题和患者,开展了相关主题的儿科护理查房学术研讨会,院长刘薇、护理总监张洪霞,以及多学科专家就青少年进食障碍的成因、治疗及护理关怀等问题进行讨论,给出科学建议与指导。

盲目追求“以瘦为美”青少年进食障碍发病率上升

随着现代化节奏的加快,精神疾病如同“隐形杀手”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心身健康。进食障碍(厌食症)是一种常见于青少年的典型身心综合征。北京和睦家京北妇儿医院医疗总监杨明介绍,临床来看,进食障碍(厌食症)的发病比例在青少年人群中呈上升趋势,女性患者超过男性。从国内外文献来看,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发病率更高。

而发病率的上升趋势或多或少与社会舆论有关。对于“合理的体重”,当前一些社交平台、自媒体和影视作品往往给出“以瘦为美”的引导,而青少年群体更易受到影响。

进食障碍的症状表现兼具生理和心理方面。生理异常主要为极度消瘦,限制或拒绝进食。心理上则表现为对肥胖的极度恐惧,情绪抑郁,行为退缩,人际交往减少等。

营养师张琳介绍,人们通常所说的厌食症,是在临床上见到最多的进食障碍种类之一。其诊断标准有三个:一是对于体重增加的异常恐惧;二是过度节食导致的低体重;三是对于体象的异常理解。还有一类是非典型性的厌食症。比如胃肠道消化功能不好,或者是原来吃过某样东西吐过,导致心理阴影,特别害怕吃饭,但这一类的比例非常少。

张琳表示,不少社交平台宣传饮食要“低脂肪”,导致很多孩子不吃油脂,身体必须的饱和脂肪酸出现缺乏,常见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缺乏。还有些孩子进食少,不吃红肉,出现营养性贫血,缺铁也非常常见。同时,还伴随电解质紊乱,出现钾、磷、镁等全方位微量元素的缺乏。此外,因为喝水也会让体重上涨,有些孩子控制喝水,出现了缺水、脱水等症状。

强制治疗成功率低下 多学科合作家庭参与才是“良方”

对于进食障碍的治疗,一些医疗机构会采用强制治疗的方式,例如不允许家长陪护、强迫孩子进食、治疗,但往往会遇到孩子激烈的反抗,成功率并不高。

正是因为上述复杂情况,和睦家对进食障碍(厌食症)的诊疗更加强调多学科紧密配合,共同参与诊疗。杨明强调,这其中,有三个重要“角色”。

第一个是营养师。儿童营养师会根据孩子所处的营养状况,制定膳食计划。教会孩子及家长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饮食,指导进行热卡的计算,制定调整目标。

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是第二个重要的角色。心理医生需要通过专业的方式引导孩子慢慢接受正确的观念并进行转变。精神科医生则是在孩子出现严重抑郁的情况下,无法自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并涉及药物治疗时,对其精神状况进行评估,并辅助给予药物治疗。此外,营养师也需要充当一部分心理治疗师的角色。

第三个角色是医生护士。他们需要从临床上执行营养师、精神科医生的意见,并从临床安全的角度保证孩子不因为过度减重造成危机生命的状况。此外,还要鼓励家庭参与治疗。很多青少年患者发病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关。门诊接收患者时,就会与家长进行谈话,强调家庭治疗的重要性。“家庭治疗在治疗成败因素中占了至少50%的比重。”杨明强调,如果家庭因素没有改变,即使初次治疗成功,也很可能会再次复发。对家庭参与的重视,也是和睦家近年来进食障碍治疗成功率较高的原因。

严重体重减轻需住院治疗 个性化制定营养方案

进食障碍患儿在医疗机构能够得到怎样的治疗?

杨明表示,当患者出现严重的体重减轻、营养不良时,需要住院治疗。住院治疗首先要查明病因,肿瘤、内分泌疾病都可能导致对食物没有兴趣,需要进行正确的鉴别和诊断。同时,住院期间,医护人员、营养师、心理医生可以跟家长有充分的时间交流,保证后续家庭治疗到位。此外,能够观察到孩子真正的进食状态,根据这些观察和反馈来进行一些治疗方案的调整。住院时间需要两周到一个月以上,具体时长取决于患者的状态和治疗取得的进展。

儿科护士长李朝琴表示,在住院阶段,除了有医生、护士团队负责记录进食的入量、出量,根据热卡摄入进行食物调整之外,还会有餐饮团队根据营养师的指导配备餐食。“我们还会邀请孩子参加氛围轻松的科室会议,分享食物,给孩子精神鼓励和安慰,减轻对食物的抵触情绪。”

营养科方面,张琳介绍,首先要纠正生理指标,让孩子体重恢复、营养恢复,从而使贫血、甲状腺功能、停经等问题得到解决。二是纠正孩子对营养和身体的认知。社交平台分享的辟谷、断食,或者一些所谓“主流审美”的体重,让孩子有了错误的认知。此外,他们对“主食、油脂是不好的”等论调的理解会相对绝对化。三是制定营养方案,营养师需要塑造孩子的行为,帮助家长、孩子去执行方案,制定饮食规则。

社会舆论家庭教育人性化治疗结合 远离进食障碍需三方合力

如何保障家庭治疗过程中落实到位?张琳表示,这要求制定规则的方式要落实到细节。包括进食限时完成,检查食物是否进嘴了、咽下去了,中途有没有去厕所;平时是否有过度运动情况;孩子用自杀、自伤等极端方式威胁的时候,如何管理孩子的情绪等。

“我们一定要强调,饮食医嘱的作用是非常权威的。食谱具体到,比如米饭100克,菜怎么炒,肉怎么选,用这个‘框’来限制孩子跟家长讨价还价,或者避免中间信息不一样,导致治疗计划难以进行或者效果不好。”

此外,孩子回归家庭后会进行随诊,初期比较密集,例如1至2周一次,慢慢变成一个月到半年一次,逐渐达到稳定状态。

如何避免和预防孩子出现进食障碍?杨明认为,除了社会舆论对审美观念的正确引导,家庭教育亦是重中之重,对于饮食文化健康的引导,家长的言传身教,都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候父母一句不经意的话,比如“你都这么胖了还吃那么多”,会让孩子印象深刻,导致行为出现偏差。“我们也观察到,有些孩子出现问题的家庭,父母也同样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一般我们会建议父母也做相应的心理咨询或治疗。”

此外,医疗机构的治疗方式应该尽可能以人性化的方式去进行干预。社会、家庭、医疗机构三方形成合力,才能让青少年远离进食障碍带来的危害。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陈斯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