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眼”监督垃圾分类、智能井盖、自动驾驶环卫车:广州智慧城管“上岗”
广州日报 2023-05-23 09:05

近日,广州市黄埔区多个小区“上新”了垃圾分类智能监督设备,通过AI智能算法和过程录像,可以分析比对是否规范投放,若有人屡劝不改,还能在屏幕上公开曝光不文明行为,从而解决了传统人工监管成本高、时长短的痛点。

随着城市治理走向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科技正助力城市管理变得“耳聪目明”。除了“智慧眼”监督垃圾分类外,还出现了防丢失的智能井盖、清扫效率更高的自动驾驶环卫车等“神器”,使过去的管理痛点也有了高效的解决手段,大幅提升了城市的运行效能。

“智慧眼”监督垃圾分类

不文明投放将曝光

傍晚,黄埔区玉树新村小区的环卫工人张鉴荣正在“站桶”,一袋袋检查是否将厨余垃圾混杂投放,这个工作相当繁琐,又不能分心走神。他说:“等这套系统调试好用起来,可以减轻一些压力,已经有居民留意到了,都说可不能上‘曝光台’呀。”

如今,广州许多垃圾分类投放点都安装了摄像头,可以语音播放劝导语以及24小时对投放垃圾的过程进行监督和规范。黄埔区这套新系统增加了智能抓拍和AI识别的功能,并更新了屏幕显示内容。

“我们是动真格的,黄埔曾在广州开出过首张垃圾分类‘罚单’,现在希望公开曝光不文明行为,起到广泛教育作用,更好促进垃圾分类工作,” 黄埔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分类科副科长喻勇说。不过为了保护好当事人隐私,也会在脸上进行“打码”。

据悉,黄埔区常住人口超过120万,年清运生活垃圾超过50万吨。当前,该区投入使用了300多个智能投放终端,居民通过投放垃圾获得积分,可实时结算投放收益。垃圾分类其他环节也充满“科技范”,比如为垃圾转运车加装高灵敏度称重传感器,每桶垃圾“几斤几两”都清清楚楚,助力研判垃圾精准减量;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对督导信息台账等的安全管理。

智能井盖

自装“大脑”确保市民“脚下安全”

井盖,是城市路面最为常见又数量庞大的存在,仅黄埔区就有30余万个井盖设施。它们虽然占地面积小,但管理起来并不轻松。若遇到大雨滂沱,雨水很容易掀翻井盖引发安全事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黄埔试点推广了“智慧井盖”和“随手拍”应用,对井盖实行了数字化、智能化和实时化监管。

“智慧井盖”的应用原理比较简单,即在井盖背部安装了智能检测器,摇身一变成为 “白大褂”,发现了破损、移位和水浸等“病症”就能启动报警通知监控中心,方便检修人员及时排查潜在隐患。

目前,该区已经在主要路段、易水浸点和易损路段安装了800个“智慧井盖”。每个井盖还有自己的“身份证”,厘清井盖权属与底数,降低问题处置、协调难度。

“当然,光靠智能感应是不够的,我们上线了‘随手拍’小程序,方便环卫工人在日常作业中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黄埔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智慧城管特别助理项彦生介绍道,上线一年多来,黄埔区已通过“随手拍”移动应用上报井盖事件近400宗,均已处理完毕,实现井盖案件的移动化办理。

自动驾驶环卫车

大幅提升道路管养效率与质量

如今,科技为城市治理添彩,不仅为市政设施增添“放大镜”和“千里眼”,帮助城市管理“耳聪目明”,也为日常管理增加“加速器”,大幅提升道路管养效率与质量。

在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首个开放道路下的全自动驾驶环卫车已经运行了大半年时间。它没有传统的驾驶舱,更没有司机。每日作业时间自零时开始,至19时结束,一周7天连续开展环卫作业。可在全自动驾驶的情况下安全行驶,在需要清洁的路段全自动展开环卫作业,完成道路清扫、洒水降尘、喷洒消杀等保洁任务。

“结合这段时间的清扫数据来看,它清扫得十分干净,在精准定位和算法的支持下,车辆沿着道路匀速前进,不会出现忽快忽慢情况,也不会脱离清扫区域,”据黄埔城管局介绍,自动驾驶环卫车不仅工作又快又好,而且消除了传统人工环卫作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在夜晚等能见度低的场景下,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还有更多“科技范”车辆助力城市管理。该区投入了全国首批、规模最大氢能重载车落地运营,预计未来五年将增加至500台氢能源建筑废弃物运输车,每年可减少碳排放3.5万吨,对于节能减排、扬尘防治和环境保护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何瑞琪 姚心悦 项彦生

摄影/杨耀烨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