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敦金:平均每天救回4.5人 希望分娩没有伤害
南方日报 2023-05-01 07:41

从18岁进入产科的“小鲜肉”,到如今的头发灰白儒雅“大叔”,40年来,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主任、广州妇产科研究所所长陈敦金为无数重症孕产妇带来了活下去的希望。

过去一年,他参与救治的重症孕产妇就超过1600名,约等于每天救回4.5人。今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后,陈敦金说,在抢救重症孕产妇路上,他不会放慢脚步,因为还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未完成。

一年抢救超1600名重症孕产妇

在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惊心动魄的抢救是工作的常态。有一组数据能直观地体现:2022年中心抢救危重症产妇就用了24550毫升血浆、576单位红细胞和59单位血小板。

陈敦金解释,相比其他科室,这里大部分患者面临严重的产后出血,所以输血概率、次数和量要高出许多。令他骄傲的是,在团队努力下,如今救治危重孕产妇所需的用血量已减少了50%。

在孕产妇和年轻医生的心中,陈敦金既是产房里的“救火队长”,又是“定海神针”。过去一年,他参与救治的重症孕产妇就超过1600名,约等于每天救回4.5人。

精湛的医术让陈敦金有着很高的“江湖地位”。有时,一个危急重症产妇有没有得救,大家都会听一听陈敦金怎么说。

有一次,外院的一名“熊猫血”产妇分娩时大出血,因医院没有充足的血源,请来的会诊医生认为“没得救了”。主治医生最后找到陈敦金。

“还有得救。”陈敦金过去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的急救措施,并让患者的兄弟姐妹紧急输血。最终,这名产妇硬是在“鬼门关”被拽了回来。

陈敦金遇见过许多特殊妈妈,如“肾移植”妈妈、“尿袋”妈妈、“轮椅”妈妈,甚至是患有罕见脆骨病,身高只有80厘米的“玻璃”妈妈等。她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广州,对着陈敦金诉说成为一名母亲的心愿。每一次,陈敦金都是“能帮就帮”,确实帮不了时,他也直言不讳,跟患者讲十分抱歉。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许多孕产妇害怕这一未知病毒会给胎儿带来风险。为了给孕产妇保驾护航,陈敦金和团队成员昼夜不歇,阅读大量文献材料,最终牵头制定并在国际上首次发表了妊娠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救治指南。

常态化疫情防控时,陈敦金曾在医院产科设置了隔离病房,接诊并收治过多例从封控区转出的危重症孕产妇;2022年11月,广州启用了孕产妇新冠肺炎亚定点救治医院,他还亲自坐镇,帮助多名感染新冠病毒的孕产妇顺利分娩。

把超10万名孕产妇喊作“姑娘”

“这个姑娘不容易啊……”查房时,陈敦金温柔笑着说。十多年来,他温柔地把超10万名孕产妇喊作“姑娘”。起初,陈敦金还有些叫不出口,毕竟刚过不惑之年的他和患者年龄相差不大,随着年岁渐长,他自然没有了这一份尴尬。

“把病人喊作姑娘,能很快拉近医患距离,更好地和病人沟通,对了解病情是有很大的帮助。”陈敦金说。

陈敦金为“姑娘们”操的心不少。有时急了,他还会把对方的丈夫骂一顿。见多了轻易就提出要放弃治疗的老公,他还会教导“姑娘”们:“找老公最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能帮你承担责任的人,平时说得多么好,没用的。”看到了有的人跨过了“鬼门关”,却还要背负一身债务,他就热心设立“柔济基金”,专门用于救助贫困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至今总资助金额达125万元。

把温柔的一面留给“姑娘们”,陈敦金对自己却非常“狠”。

1983年,刚刚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陈敦金“自找苦吃”,报名支援祖国边疆,从湖南只身来到卫生资源较为稀缺的新疆,成为一名妇产科住院医生。

陈敦金是当时科室里唯一的男医生,曾经的同事张庆医生回忆起30多年前共事的场景:“他的家就像是安在科室一样、总睡在科室里”,无论是不是自己的病人,陈敦金随叫随到,从来不喊累,是科室里最勤勉的医生。

直到今天,陈敦金依然没有改变:“我们的工作没有星期六、星期天,也没有上下班时间,因为救治和分娩是不分时间的。”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的理念已经融入了他的日常。

这些年,陈敦金总琢磨着为边疆地区做些事,多次前往西藏、新疆、甘肃、贵州等地区分享重症孕产妇救治经验,为全国多地医院妇产科进行“技术输血”,毫无保留地将先进的救治技术、手术经验传递给同行。

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已从1949年的1500/10万降至2021年的16/10万,其中就有陈敦金的一份贡献。但他没有满足:“我希望孕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没有伤害,没有死亡,这是我的一个美好愿望。”

文/黄锦辉 白恬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