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圣巴托罗缪大屠杀:16世纪一桩国家罪行的谜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15 21:00

作品看点

关于法国宗教战争的经典作品,法国第八届基佐奖、2014年美国历史学会J.拉塞尔·梅杰奖获奖作品

作者阿莱特·茹阿纳在法国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女性历史学家,尤擅16世纪法国历史的研究。本书其实代表作之一,也是法国传奇出版社伽里玛“缔造法国的三十天”丛书的力作。

重述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的历史,比推理小说还精彩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教派冲突与血腥屠杀的全景图,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普通百姓,也有新教、天主教两方的大小贵族,也有穿梭于法国宫廷的各国使节,还有美第奇王太后、法王查理九世、西班牙国王、英国女王,还有大仲马小说的主角玛戈王后。

以档案材料为基础,破解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三大谜团

为什么欢乐祥和的婚礼过后没几天就爆发了血腥屠杀?为什么法国国王一方面宣布维持旨在促使两派达成和解的和平敕令,一方面又决定下令处决新教派别的军事领袖,法国王国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为什么对个别人的处决会演变为整个巴黎乃至法国的大规模屠杀?宗教冲突是导致屠杀的唯一原因吗?

理解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何以成为塑造法国历史的重要时刻

1572年8月24日是塑造了法国的一天:血腥屠戮彻底粉碎了法国新教徒领自己的国家成为新教国家的梦想;大屠杀的混乱使法国君主制面临质疑和冲击,但人们对秩序的渴求又使专制王权变得更加强大,法国迅速向绝对专制主义演变,法国大革命均在此埋下伏笔;天主教尽管占了上风,但在后来也被上了被告席,反教权的、世俗的法国播下了种子。

以对一个事件的分析展示历史纵深感

作者把对大屠杀本身来龙去脉的讲述与分析放置到了更广阔历史中,在国内,几次宗教战争和法王颁布的数个敕令,让两派冲突时断时续,但未能消除,宗教的冲突与世俗政治权力之争难解难分;在欧洲国际舞台中,欧洲各国宫廷对大屠杀都做出了反映,且参与了更大范围的政治博弈,我们得以从小处理解西班牙与英国的冲突、尼德兰脱离西班牙的革命、欧洲大陆的王位继承之争、德国新教诸侯对新教的庇护等等。

故事与分析并重,在字里行间展现反思大屠杀的意义

作者写作本书的意图,当然主要是厘清大屠杀的来龙去脉,分析由巴黎扩散至几乎全法的大规模杀戮对法国历史走向的影响,但历史学家的天性也让她从更长远和广阔的视角去思考16世纪法国的这一场政治和宗教冲突:人们在对他者的恐惧感的煽动下,将差别当作威胁,特别是将宗教的他异性与暴乱混为一谈,暴力仍然存在,引发屠杀的那种恐惧、焦虑与不宽容,似乎并未离我们远去。

作者简介

阿莱特·茹阿纳(Arlette Jouanna,1936—2022),蒙彼利埃三大荣誉教授,长期从事法国十六世纪史研究,在法国宗教战争、十六世纪法国政治史研究方面成绩斐然。主要著作有《反抗的责任》(Le Devoir de révolte)、《十六世纪的法国(1483—1598)》(La France du XVIe siècle,1483-1598)、《绝对权力》(Le Pouvoir absolu),与他人合著有《宗教战争历史与词典》(Histoire et dictionnaire des guerres de religion)、《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La France de la Renaissance)等。

译者:梁爽,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巴黎四大(索邦大学)历史系、巴黎高等翻译学院(ESIT),译作《布汶的星期天》曾获第十届傅雷翻译出版奖一等奖(社科类)。

内容简介

1572年8月24日,圣巴托罗缪日,在法王查理九世默许下,新教军事领袖科里尼被天主教一方吉斯公爵亨利一世手下的士兵杀害。很快,天主教徒头戴饰有十字架的帽子,臂缠白色袖章,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以天主之名追捕“异端”,处决迅速演变为大规模杀戮。然而,就在几天前,巴黎城中还一片欢乐祥和,一场象征和解的隆重婚礼刚刚在巴黎圣母院举行。新娘是查理九世之妹玛格丽特,新郎则是信仰新教的纳瓦尔的亨利,即未来的亨利四世。

短短几天,诚心寻求和平的婚礼为何会演变为“血色婚礼”?为什么对少数新教领袖的处决会演变为几乎波及全法国的大屠杀,它又如何搅动国际局势?在一系列事件中,查理九世、美第奇王太后、天主教权贵、西班牙国王扮演了何种角色?

法国历史学家阿莱特·茹阿纳分析处决与大屠杀突然发生的来龙去脉,考察当时国内外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对此的反应,重新讲述了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的故事。在她看来,这血腥的一天改变了法国历史的走向:天主教在法国的命运彻底改变;新教徒不再认为法国会成为新教国家,开始形成身份认同;动乱杀戮之后人们对秩序的渴求使君主权威得到强化,绝对专制的大门开启;对宗教分裂及其导致的创伤的反思,同样使王权受到质疑,甚至为大革命埋下伏笔。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无疑是一个悲剧,它因恐惧而将他者视为异端,将差异扭曲为威胁,距今迢遥却又未曾真正远去。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