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制片人白一骢:我们不是纯资本化的公司,就想做好中国科幻
观察者网 2023-03-04 17:07

收官半个多月,横空出世的电视剧《三体》仍在刷新记录。

3月2日,《三体》评分涨至8.6分,达到开年来国产剧集第一。33万人的打分、讨论中,有人甚至表扬“剧集帮忙理解了看书时不懂之处”。社交媒体上,网友可以轻松玩三体人脱水梗,不用担心路人一脸懵。

刘慈欣20年前预言中国科幻的两大“圣物”如今也终于全部降临,一部《流浪地球》,一部《三体》,中国式“硬科幻”在电影、电视剧领域都有了代表作。

图源 网友@皎皎001

3月3日,《三体》总制片人、灵河文化创始人兼CEO白一骢接受了观察者网专访。

白一骢对《三体》节奏、影视行业“过度高热化”等问题一一作答。他坦言,国内做科幻的路“痛苦而漫长”,但未来仍会继续“任性”地走下去。一个积极的变化是,现在全行业对品质日益重视,他相信接下来优质作品会持续诞生。

观察者网:您提过2016年腾讯找来拍《三体》,可以再讲讲合作是怎么开始的吗?

白一骢:2015年年底我们开始接触《三体》,跟游族(三体宇宙)讨论是否要一起开发这个项目,包括如何去做。大概16年的上半年年中我们开始达成了一起来开发这个项目的意愿,我们的团队就进入开始的阶段了。应该是16年跟腾讯确定了一起开发,之后就是一个痛苦的创作过程。

观察者网:很多粉丝第一反应是肯定拍不好,您是怎么有把握推接手的?

白一骢:其实我此前就一直想做中国科幻,但也一直没有遇到特别好的契机。当《三体》出现,我的第一反应很简单,就是一个粉丝读者的心态,这么好的作品找到我们了,我们肯定做,没什么可犹豫的。如若说困难,我们也觉得,这个项目放眼全国,谁来做面对的困难都是一样的,即没有任何前车之鉴,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考,只能去摸索,我们摸索就是了。

观察者网:整个三体IP的开发进度很慢,有经济上的压力吗?

白一骢:因为我们灵河本身并不是一个纯资本化的公司,不会有股东追着你盈利,相对来说做作品时有时候偏“任性”一点,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只要能拍,最后别亏太惨,还能活下去,就做,我们想做点让大家开心、兴奋的作品。

白一骢在《三体》剧组(受访者提供)

观察者网:《三体》电视剧播完了,效果和收益达到预期了吗?

白一骢:播出效果达到预期。豆瓣口碑也超过预期,开分8分,目前稳步上升到了8.6分,超过了30多万人打分。

观察者网:您之前说,虽然自己拍的剧收视率拿过第一,但进不了自己心中国产剧前十,现在觉得《三体》可以进前十了吗?

白一骢:在科幻剧里应该进前十了,因为还没有其他科幻剧出来(有媒体说,目前好像就这一部算硬核科幻剧,哈哈)。

观察者网:刘慈欣肯定了电视剧改编,后来还和他有进一步交流吗?

白一骢:在前期剧本策划的时候就和刘慈欣老师开过几次会,刘老师不会干涉很多。刘老师是非常平和的人,他到现场的时候跟我们聊聊天,但不会对我们说你们要拍成什么样,他说你们尽力拍,我的创作已经结束了,现在是你们的创作。他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创作者,对创作者有很大的包容和尊重,非常感谢他。

观察者网:《三体》作为一个非常难改编的IP,这次能获得原著粉、路人粉的一致认可,实属不易,不过也有观众认为前期节奏过慢,考验耐心,您怎么看?

白一骢:我们是抱着最真实、最尊重作品的态度去创造一个更沉浸的观剧体验。希望大家能慢下来沉浸的体会《三体》这个作品。改编IP我们一直以来遵循的原则是还原原著的气质,对于已经成功的获得庞大读者喜欢的作品,是不需要做太大改动的,但是因为小说里的人物事件不一定是连贯出现的,影视化需要将文字内容处理成适合视觉化呈现的内容。其实像《三体》改编的部分也很多,我们也有看到观众反馈说已经记不太清这个是原创的内容还是原著的内容了,像这种改编内容我觉得是对我们的一种认可。

观察者网:听说在制作剧本阶段,团队按不同风格制作了二十多个版本,还找了不同的受众来测试,最终选定了方案。这是常见做法吗?

白一骢:通常来说行业的惯例是很多项目会有一些过往数据的分析来参考,但《三体》是一个全新的作品,很难找到对标,坦率讲,改编这样一个项目,大家都没有经验,都是第一次,所有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所以我们在前期开发的时候用了一个非常笨的方法,就是我们把所有可以走的路都走了一遍。这种方式是很痛苦很折磨人的,一般来说其他项目都是可以找到过往经验和参考的,基本不太需要全走一遍。

观察者网:能分享些下和编剧团队的合作细节吗?作为总制片人,和编剧有分歧怎么办?

白一骢:田良良也是我们公司的编剧,我们也认识十几年了,大家都很熟了,可以有话直说,她也是个忠实的科幻迷,原著粉,对三体的理解度非常高,甚至连原著里细枝末节的情节和人物都记得很清楚,是非常适合改编这部做的。可能也没太有什么分歧,因为前期已经定了还原原著的基调,所有桥段和情节都是为了还原原著的气质服务。

观察者网:您之前提到,影视作品的品控一直是问题,管理模式的落后为创作者带来了诸多困难。团队需要将大量精力放在保障基本的品控上。这个困难在《三体》制作中,团队是如何克服的?

白一骢:《三体》是一个没有项目可以参考的作品,我们尽力用各种方案来“试错”,剧本方案、拍摄方案都是这样,尽可能的把能想到的都试一遍。制片流程上也尽可能的前置,所有工作的颗粒度都不断细化、下沉、落地。

观察者网:网友盛赞《流浪地球》系列是我国电影工业化的开拓者,《三体》是否有类似推动作用呢?

白一骢:我对未来的工业化还是持谨慎的乐观态度,有信心,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差距。因为制作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整个行业还是一个没有成体系的创作状态。《三体》电视剧可能是一个开端的意义,它有可能对未来的整个行业会有一点点的推动,也就是一个起步的作用,真正的可能需要我们的同行更多的团队去做科幻题材。科幻影视的时间、精力、财力投入和回报比其实比不过其他影视作品,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制作,很多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尽力呈现,影视化成功起步后这个门类就会越来越厚重,希望这个赛道越来越好,优秀科幻作品越来越多。

观察者网:《三体》在改编时强调了遵循原著现实主义的精神,如何评价近两年来的爆剧多为“现实主义”?平台对内容的需求是否也会随之调整?

白一骢:各个类型都有爆款,其实还是看内容看质量。无论是平台还是我们,不太会有某一类型的侧重,大家都是尽可能都尝试都做,每个类型都有受众。

观察者网:听到很多关于您、导演、其他主创都是《三体》原著粉丝的故事,导演还说过,拍摄时协调场地,对方剧组也是《三体》粉丝,听到项目就马上让地方。还有类似的经历吗?

白一骢:我们开了三次研讨会,来了几十位专家教授,他们都看过《三体》。印象很深的是,专家们都很谨慎,有的老师甚至还查阅了之前的论文资料。《三体》最初为了项目保密,使用了“纪元”这个代称。当时拿这个名字去科研单位的时候,实打实遇到了一些困难。后来剧组就跟科研单位说他们是《三体》剧组,很多单位立刻就会“开绿灯”,积极的走流程申请。此外,主创们经常在半夜还要给各位专业领域的老师们打电话求证,“不好意思把您吵醒了,但是我们明天确实有东西要拍了,得给您再验证一遍,这个东西能不能在这场景里出现,是不是合理。”我们的科学顾问团从头到尾都提供了大量帮助,很多原著粉就在那些机构就职。跟他们交流,经常感到科研人员的率真和伟大。

观察者网:中国科幻类影视剧比较少,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美国的科幻影视化如此发达?

白一骢:是整个行业还是一个没有成体系的创作状态。比如拍出《阿凡达》系列的卡梅隆,每拍一部戏可以研究出一套拍法和体系。而国内在工业流程化方面仍有差距,一部科幻影视剧的成功经验,无法打包给下一个团队使用。近十几年国内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特效公司,但类型作品的积累仍然太少。比如一个飞船、基地,拍完了可能就会立刻拆掉,因为后面没有要拍科幻的剧能用到这些场景。但是其他的一些类型剧,很多场景可以重复使用,慢慢沉淀下来。像在横店,经常一个剧组拍完,下一个剧组进来改改当时的景就可以直接用。科幻领域,我们的积累太薄了,当科幻作品出现的多了,能够重复利用的场景、资产等也提高了,整个行业水平才能有所提高。

观察者网:腾讯、爱奇艺等互联网平台缩减开支,会对影视行业带来什么压力?会影响优质内容的产出吗?

白一骢:近年来影视行业已经走过了“过度高热化”的阶段,大家都更注重品质,优质内容也不断出现,只要行业里做内容的一直坚持做好内容,优质内容还是会持续产出的。

观察者网:如何看待国内用户在互联网影视平台付费意愿不强?

白一骢:为虚拟服务付费其实是一种习惯,好的内容为什么不可以付费?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影视的发展也是这十几年的事情,为影视付费其实本质是为内容付费,其实鼓励大家对好的内容应该养成付费的习惯,这样对平台对创作者也是一种激励,更能良性发展,而不是平台持续亏损,我们是希望平台能盈利,希望大家能对好内容养成付费习惯。当然我们也会努力提高内容,让大家能觉得好内容是值得的。

观察者网:接下来什么计划,还会再挑战科幻题材吗?

白一骢:做科幻不容易,还有非常痛苦和漫长的路要走。但是科幻题材是我们一直想做的,未来也会继续做下去。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