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考古题材纪录片《何以中国》将于近期完成 在特别节目中部分影像首次披露
解放日报 2022-09-29 09:05

28日,东方卫视播出《〈何以中国〉特别节目·考古写史大家谈》。节目中,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和百视TV出品的大型考古纪录片《何以中国》的部分影像首次披露,同时结合早期乐器、服饰展示,邀请专家学者从学术角度为观众深入解读“何以中国”。

据悉,纪录片拍摄工作将于近期完成。纪录片将用创新多元的形式,回应总书记对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殷殷嘱托。

文物组合拍摄形式首次披露

8集纪录片《何以中国》以《摇篮》《星斗》《古国》《择中》《殷商》《家国》《天下》《秦汉》为名,时间从新旧石器时代之交一直讲述至秦汉时期,空间上则跨越“千里江山”。这部立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研究成果,向世人讲述“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和中华文明创生故事的纪录片,自2021年启动以来,摄制组在400多个日夜跋涉超四万公里,至今步履不停。

总导演干超介绍,目前,《何以中国》纪实拍摄部分已完成约90%。今年拍摄点位从原计划的220个增加到230余个,一批尚未正式发布的最新考古动态被纳入,如甘肃四角坪遗址、河南宋国故城城墙考古发掘、浙江井头山遗址二期、山西西吴壁遗址最新发现等,“考古工作一直在进行,我们了解到一些还不为人知但意义非常重大的考古进展后,也会把它纳入拍摄计划。”除了新增点位的补拍工作,还有文物器物拍摄、遗址场景复原、三维复原等后续工作要完成。他坦言,这部精益求精的纪录片后期工作量不小。

尽管目前尚难确定纪录片的播出日期,但观众可以通过特别节目初步尝鲜。首次披露的部分影像,包括今年发布的王家咀战国楚墓出土的竹简抄本《孔子曰》、三星堆8号坑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纪录片《何以中国》学术总制片人秦岭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考古领队王宁远,及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做客演播室,为观众共同解读“何以中国”。“特别节目可以视作纪录片的预热,我们希望通过学术演讲和圆桌讨论的方式,引导观众去思考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若干问题,比如最早的江南是如何形成的、青铜器和礼制之间的关系等。”干超说。

值得一提的是,透过特别节目首次披露画面的呈现,观众可以领略《何以中国》器物组合拍摄的特殊形式。这有别于在博物馆观展时单独欣赏和了解一件文物的体验。干超介绍,同一座墓中出土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重新收集起来,置入同一环境,按照考古学家的建议,复原它们最早的摆放位置来拍摄呈现,借助这种组合拍摄方式,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根据出土环境来解读文物背后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比如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展览中展出的殷墟出土的妇好鸮尊,在《何以中国》中,就会和同时出土的觚、爵、斝等青铜酒器放在一起组合。“相信借助这种组合方式,观众不会只看到青铜器精良的制造工艺,也会思考它们背后的使用者们的地位、权力,它关乎早期礼制的确立和国家文明形态的形成。”

《何以中国》和“何以中国”不同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作为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展,成为上海市民争相预约观看的大展,甚至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也远道而来,连续两天来到展览现场。

《何以中国》纪录片和“何以中国”系列展之间有何关联?“上博的展做得特别精彩,我们学习了很多。双方一直保持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干超认为,纪录片和博物馆作为两种不同的文物呈现渠道,本身没有什么天然的关联性,但在让文物活起来、传承传统文化上相辅相成。“观众看了片子,会对文物有一些基础认知,会更想去博物馆里看看这些展陈的器物,近距离地欣赏、感受它们。反过来,在博物馆里看到的文物,也会好奇它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诞生的、它们表达的含义和使用它的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是什么。这两种体验是互补的。”

干超此前拍摄过大量现实题材纪录片,此次选择组合拍摄以复原考古现场的呈现方式,也源自过往经历和当下“聚落考古”方式的启发。“现实题材的特点是拍一个人物的时候,希望能看到这个人物的社会关系,看到一个人和所处时代之间的关系。过去,我们更多注重文物本身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文化遐想,有些可能是脱离环境的,甚至会把文物网红化处理。但这次我们把考古题材当现实题材来拍,透物见人,研究它从哪里来、身边还出土了什么样的器物、它在墓葬当中和主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也是我们在学习考古学时,考古专家们给我们的一些新思路。”

通过《何以中国》,观众可以认识到,文物不仅是一个静物,其身上还有大量的流动的、试图要告诉你的信息。比如在拍摄殷墟时期的亚长将军墓时,摄制组邀请体质人类学家复原了亚长骨骼的摆放原状,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哪一根肋骨是受过伤的,那是他当年沙场征战的痕迹。他骨头上残存的花椒,则是当时所流行的“花椒葬”的礼仪。“如果只是一些骨骼的文物碎片,那么也许就只是考古学家的研究对象,大众并没有特别大的兴趣。但我们花了很多时间,通过这种组合方式复原墓葬,可以让大众更加具体、形象地认知古人。包括许多近年来发掘的大型墓葬,我们也调动考古资源,将已经出土的所有器物组合在一起呈现,它们是非常珍贵的、也许无法再重来的拍摄机会。”

纪录片和文物展,为何不约而同取名“何以中国”?“‘何以中国’这个题目其实受到多方启发,也许应该说,它是一个时代起的名字。当我们讲了很多何为中国的时候,人们自然会问,何以中国?”干超说。

文/钟菡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