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农机不好用 我这农场八成农机依赖进口”
新华每日电讯 2022-03-29 11:09

春耕备耕,正是各类农业机械大显身手的时候,孙德东却在感慨:“量子计算机、航天器咱都能造,为何国产农机‘不好用’‘老是坏’呢?”

孙德东经营的山东省潍坊昌邑市青阜农业综合体,有400多台(套)农业机械。他坦言,综合体八成设备依赖进口,导致半数经营利润拱手送人。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发现,我国现代农业机械大而不强,多而不精,产量高利润低。随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速度加快,“农机替人”大势所趋,国产农机质量或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卡脖子”难题。

1.5亿元的设备,国产只占2000万

仲春时节,青阜农业综合体的麦地里,几台自走式喷雾机一字排开,白色的水雾均匀喷洒在绿油油的麦田里。旁边的农田里还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拖拉机来回穿梭。不远处,几台大型农机驶过,黄色的土壤被翻到上面。

“我这农场里大大小小400多台(套)农业机械,总花费超过1.5亿元,八成以上是进口,国产农机价值仅仅2000万元,想起来就让人痛心。”孙德东说,多年来他投资4亿元进行大面积盐碱地改良,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苜蓿、棉花、花生等。

孙德东给记者列出了一张详细的农机清单,农机品牌、产品型号、价格、生产国家等一应俱全。

他说,农机主要靠进口,比如,美国凯斯收割机10台,每台130万元,总价值高达1300万元;苜蓿收割机共15台(套)总价值1023.3万元,其国产元素只有3台小马力的雷沃拖拉机,价值仅36.9万元,其中10台套配备了意大利马斯奇奥割草机和美国1804凯斯拖拉机,总价值858万元……

孙德东了解过齐河县、高密市等省内其他地方的种粮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发现高端农机基本被国外垄断。齐河县一家农业服务公司负责人对他说,公司有496台(套)农业机械,除了价格较低的植保机外,大批高端农机都是凯斯、马斯奇奥等外国品牌。

进口农机的作业效率更高。孙德东说,以小麦收割机为例,当前国产的雷沃谷神系列也不错,但16小时最多能够收100亩地;美国凯斯的收割机,16小时能够收400多亩。另外,国产机器“掉粒”严重,杂物分离不干净。

在舒适性和智慧化方面,国内外农机也有差距。孙德东和记者一起登上一台进口割草机驾驶室后说,这台机器12小时能收割苜蓿300亩,关键是智能化程度很高,“比开轿车都舒服”。

农业数据安全存隐患

为什么要买进口农机?孙德东给出的答案是“一般不坏”。“农机作业的季节性很强,也许一年都不用,但作业时集中用上半个月。国产农机‘容易坏’,会误了农时。”他说,农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农民最为看重的。

因为农机设备投入较大,孙德东坦言,搞农业赚的钱多数利润都给了国外农机企业。“现在农场一年利润4000多万元,购买国外农机的1.3亿元要3年的纯利润才能顶上,加上前两年搞基础建设不挣钱,可以说干了这五六年,挣的利润基本都给了国外农机企业。”

“依赖进口农机还面临着农业数据泄露的风险。”孙德东指着一台进口农机的智能显示屏说,只要农机一作业,那里土质如何、种植情况、产量数据等都被上传到设备后台,可能轻易就被国外掌控,“农机水平上不去,高端农机创新领域进展慢,农业现代化很可能就会受制于人。”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专家李玉奎说,虽然国内产业配套体系相对健全,但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落后,部分高端部件依赖进口。智能农机控制器核心元器件国产率占比不到10%,执行控制系统—高压比例阀基本全部依赖进口。

记者了解到,我国大型智能农机装备还面临着核心技术缺乏的困境。对标国际知名农机企业,我国在智能农机装备研发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大马力智能CVT拖拉机、大喂入量智能谷物收获机械、智能棉花收获机及核心零部件等主导产品在智能技术方面没有形成体系;基于信息感知、决策控制、在线检测等技术的变量播种/施肥/喷药、作物健康管理技术及零部件多依赖进口;智慧农业核心控制部件、数据算法与国外差距明显。

除了核心技术缺乏、部分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外,国产农机创新能力不足。潍柴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战略总监田大永说,国内农机行业基础材料参差不齐,细分行业大企业不投入,小企业干不好,导致终端产品质量、稳定性难以保证。如国内水稻联合收割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约为50小时,而外国的产品可以做到200小时以上;拖拉机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仅为国外产品的30%-50%。

此外,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据专家介绍,从市场来看,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企业创新积极性弱。企业跟进仿制国外产品多,很多甚至以拿国家补贴为导向,粗制仿造,基本无研发投入。全行业利润率常年保持在5%-6%左右,全国农机行业研发投入与销售收入占比常年不足1%,而欧美等农机发达国家达到4%。

行业数据显示,我国农机生产企业总数超过8000家,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700家。农机产品数量达到4000多种,主要产品年产500万台套,市场规模占全球45%以上,国际贸易占全球20%左右。但多位专家告诉记者,我国现代农业机械大而不强,多而不精,产量高利润低,在国际上仅仅处于中等水平。而且,受国际环境影响,近年来,全国农机市场需求不足,产业增长持续乏力,企业增长缓慢,企业生存压力加大。

国产农机不能“老是坏”

“高铁、大飞机咱都能造,为何国产农机‘老是坏’呢?”孙德东说,不能总是种自己的田,却给别人送钱。

李玉奎说,我国高效、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虽然取得很大进展,但和国外高端农机相比,仍然差距较大,国产农机发展步履维艰。随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速度加快,“农机替人”加速推进,国产农机质量或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卡脖子”难题。

专家建议,梳理一批制约智能农机装备发展的关键技术与装备,持续投入,鼓励农机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开展联合攻关。建议国家在自然基金等立项过程中,给予智能农机项目一定比例支持;建议提升重点智能农机补贴标准,大力推广应用智能终端和智能作业模式。将智能化农机部件税收归到农机大类范围。

李玉奎等人说,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农机企业的研发力量,跨领域多学科协作,全面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等信息技术与农机装备研发深度融合。紧跟市场需求,建设联合农机装备研发基地、协同创新实验室等研发平台。

此外,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移动互联、卫星定位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农机作业和管理上的应用,搭建“互联网+农机作业”信息化平台,实现农机跨区作业数据共享。

文/杨守勇 张志龙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