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脸花鼻黑” 全国文保专家入川“会诊”
封面新闻 2022-01-10 19:40

乐山大佛是世界上现存最高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造像,其保护工作备受全世界关注。但是受地处三江、脆弱红砂岩体、露天保存以及保护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水害、风化、生物侵蚀、修复材料劣化等病害突出,“花脸”、“泪痕”、“黑鼻子”等问题较为严重。

1月8日,由四川省文物局组织全国知名文保专家入川,在乐山参加石窟保护座谈会,为屡屡出现“脸花鼻黑”的乐山大佛“会诊”,引发全网关注。

乐山大佛景区党工委书记左小林介绍,大佛受所处地理位置、区域气候、依存岩体性质等因素影响,一直以来病害不断,主要表现在水害、生物病害、风化病害、修复层开裂剥落四个方面,其中,水害是乐山大佛首要病害。

自1914年以来,乐山大佛先后经历了7次较大规模的表面修复,主要采用水泥、传统捶灰、混合捶灰和改性捶灰等材料对大佛的头部、肩部、两手、膝盖和双脚进行修补保护,暂缓风化对乐山大佛的影响。但由于修复材料与岩石本体材料的性能差异问题、水害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修复材料自身老化问题等,近年来大佛头部、胸腹部修复层经常出现空鼓、开裂、剥落现象,对大佛本体及游人安全造成威胁。

近年来,围绕“持续构建文物保护法制体系、持续消除文物安全潜在隐患、持续改善文物生存综合环境、持续建设文物保护专业机构”四大工作重点,乐山大佛景区开展了一系列文物保护工作,有效确保了文物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文保专家们会议期间专程勘查了现场,大家一致认为,乐山大佛最主要“病根”在水患,未来治理要从治水入手。

据悉,未来乐山大佛保护利用工作将坚持系统保护与局部保护相结合、长期保护与近期保护相结合、整体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将以新成立的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院、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为依托,与国内外科研机构深入合作,对乐山大佛开展系统化整体性保护、跨领域多学科研究,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实施一批保护利用项目将开展跨领域多学科研究,特别是开展乐山大佛渗水勘察及机理研究、保护性设施建设研究、生物病害治理研究,加强乐山大佛保护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研究,让乐山大佛这一人类文化瑰宝得到更好的保护。

编辑/白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