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新技术助力摸清“家底” 重庆发布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
科技日报 2021-11-25 18:09

历时三年,采集优于0.2米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整合多项新技术,重庆查清了国土资源“家底”。11月24日,重庆市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新闻发布会举行,正式发布了“三调”成果。这距离上一次国土调查(“二调”),间隔了10年。十年来,重庆市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水域、湿地等地类面积增加了904.65万亩,增长13.73%。

“湿地”面积22.49万亩 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按照“三调”分类,重庆市主要地类包括林地7033.54万亩,耕地2805.25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956.57万亩,园地420.88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07.56万亩,交通运输用地233.70万亩。

据介绍,基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考虑到湿地的生态功能与林地、草地、水域等大类同等重要,在“三调”《工作分类》中将“湿地”增设为与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并列的一级地类。

湿地主要包括“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沿海滩涂”“内陆滩涂”和“沼泽地”7个二级地类。就重庆市而言,“湿地”面积22.49万亩,包括“沼泽草地”和“内陆滩涂”两类,其中包括“沼泽草地”和“内陆滩涂”两类。

“三调”结果显示,十年来,重庆市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水域、湿地等地类面积增加了904.65万亩,增长13.73%。表明重庆市生态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多项新技术应用 标准更精细精度更高

“重庆市第三次国土调查和以往的调查相比,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区别。”重庆市“三调办”常务副主任曹春华介绍,调查的内容更丰富、标准更加精细、技术更为先进、精度更高。

在调查内容上,“三调”细化了城镇建设用地分类,全面调查了各类国土管理和利用属性,为后续自然资源管理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三调”的调查标准更加精细。建设用地图斑最小面积从“二调”时的400平方米减少到60平方米,耕地、林地图斑从600平方米、1500平方米减少到400平方米,其他地类精度也有相应的提升。

“三调”在遥感、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常规调查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无人机等新技术,建立并全面应用了“互联网+调查”机制,调查效能全面提升。

“三调”的调查精度更高。“三调”在国家优于1米卫星遥感影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重庆市遥感影像数据的精度优势,自主采用了优于0.2米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全市图斑数量达1157万个,比“二调”增加了2.2倍,图斑密度也是全国平均密度的4.5倍。

未来将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据介绍,重庆市“三调”充分利用地籍调查和不动产登记成果,对城市、建制镇和村庄用地内部地类进行了细化调查,查清了商业服务业用地、工矿用地、住宅用地、仓储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和特殊用地等各类土地利用情况,并根据其分布和利用状况进行了城镇村属性、工业用地细化属性等标注,反映了城乡国土空间利用的基本功能,将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不动产统一登记等专项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此外,“三调”结果显示,重庆市生态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生态系统较为敏感脆弱,必须坚持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扈万泰表示,将在“三调”的基础上,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布局。

在成果共享应用方面,重庆市正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利用“三调”成果作为体现国土空间唯一性的一张底图,按照国家相关管理规定和不同的管理需求,制作了可提供给各有关部门共享应用的“三调”成果数据库。同时,以“三调”成果为统一底板,开展大数据深度挖掘,构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结合年度变更调查,实现对各类空间利用数据的统一管理、空间分析、共享服务等功能。

文/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聂颖颖

编辑/范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