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广州突破“垃圾围城”可资借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0-17 14:30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广州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200万,每日产生超过2万吨的生活垃圾。“垃圾”,早被广州视为发展路上的大问题。“垃圾围城”怎么破?反复研究论证后,广州做出了以循环经济产业园组团布局,在全市东、西、南、北、中5个方向布局统筹规划建设7个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决定。这一决定将焚烧、生化、填埋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以组团的形式集中在一起,打造成为固废处理为主、资源共享、设施共用的绿色低碳环保园区,彻底打破以“填埋”为主的垃圾处理方式,建设以“焚烧为主、生化为辅、循环利用”的分类处理新格局,最终实现垃圾“零填埋”。(10月17日《经济日报》)

广州突破“垃圾围城”可资借鉴。从2010年起,广州陆续启动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资源热力电厂一期项目的选址工作,并于2015年开始同步建设,创造了全部项目两年半左右建成投产的“广州速度”,探索出了“政府主导、国企承担、信息公开、共治共享”的“广州经验”。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加速,“垃圾围城、垃圾围村、垃圾围坝”现象是不争的事实,已成为环境保护之殇。垃圾是城市发展的附属物,城市和人的运转,每年产生上亿吨的垃圾。一边是不断增长的城市垃圾,一边是无法忍受的垃圾恶臭,成为城市垃圾处理中的棘手问题。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围城”之痛。

突破“垃圾围城” 需要打好组合拳。多方合力,从源头堵塞,“垃圾围城”要用用“大禹治水”的劲头和愚公移山的精神来治理垃圾污染。一方面,不妨像广州市那样,建设以“焚烧为主、生化为辅、循环利用”的分类处理新格局,最终实现垃圾“零填埋”。大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活动,引导市民养成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的文明生活习惯,促进源头减量和资源回收,并全力推进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运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垃圾减量和分类政策、法规、标准和评价考核体系,融合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理念。

另一方面,继续做好垃圾分类的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染综合治理是城市管理及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关系民生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在垃圾处理上不妨学习日本,对于垃圾分类,政府部门引导到位、公共设施齐全,民众已将其内化为日常生活习惯,企业在付出治理成本的同时也在从中创造新的价值。唯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突破“垃圾围城”的包围圈。

文/文魁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