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新知|《当代台湾人文学术九讲》:读懂60年来台湾社会的人文嬗变与思想转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3 20:00

2024年3月10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通过的政治决议指出,要坚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爱国力量,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据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副主席符之冠先生介绍,目前,在陆台资企业已超过13万家,2023年大陆实际使用台资达27.6亿美元,与此同时,有超过1.2万名台湾学生在大陆高校就读,2000多名台湾教师在大陆执教。

经贸领域的深入合作与思想文化领域的增加交流与互信,对于团结各方力量,推进祖国和平统一都非常重要。在呼吁台湾民众正视大陆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呼吁更多年轻“首来族”来到大陆的同时,大陆各界也要增加对台湾社会发展历程与民众思想理念的认识。

在郑成功赶走欧洲殖民者,甲午战败“割地赔款”,以及“二战”胜利后的光复等粗线条的基本认知之下,大陆民众对20世纪下半叶台湾的发展历程同样往往只有模糊的印象——从《养鸭人家》《悲情城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琼瑶剧的台湾,到“亚洲四小龙”“解严”“政党轮替”与“三通”的台湾,但对于台湾社会思潮与人文理念的脉络很少有清晰的概念。

2024年3月下旬,王东、胡逢祥等著《当代台湾人文学术九讲(1950—2010)》由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描述了“二战”后台湾人文学术的发展与社会文化思潮演进、政治形势变迁的共生互动,揭示了当代台湾各色思想主张的前世今生,是一部能够帮助读者客观理解台湾的思想读本。

60年来台湾的人文学术与社会思潮

台湾地区的人文学术无疑是整个中国人文学术发展过程中的一环。但大陆学术界对台湾社会思潮以及人文学术的研究,大多集中在1980年代以后的30年,并且大多侧重政治思潮和文学流变,对于人文学术的整体性考察,则多有不足,而对此前的30年,则着墨更少。

1990年代初,经过40多年的隔绝与对峙之后,台海两岸的人员往来和学术交流开始热络起来。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华东师范大学王东教授得以频繁赴台从事学术访问与合作研究,短则几天或数周,长则一个学期。在台湾期间,除了例定的教学活动、学术演讲以及偶尔的师友小聚之外,沉浸于各大图书馆对文史哲及社科领域的漫读,促使王东教授萌生出写作一本台湾现当代的学术思想史的想法。胡逢祥教授则是自199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台港地区的学术发展史,并发表多篇探讨台港地区史学的专题论文。由此,历经两位教授对台湾学术思想史、战后台湾社会思潮与人文学术的重点研究,吸收李远涛教授与陈勇教授的相关成果,《当代台湾人文学术九讲(1950—2010)》得以完稿。

作者与台湾学术界知名学者、高校学生的交流经历,对台湾地区档案文献的广泛阅读,对各地学术研究成果的参考与吸收,加上多年的学术研究积淀、坚定的本位意识与敏锐的问题意识,使得本书在内容可靠、材料贴切的同时,脉络清晰、文字流程、思路明确,可读性很高。

更重要的是,20世纪下半叶的台湾,其社会发展历程、人民的想法与遭遇,原本就与大陆人民息息相关,传承与精神内核、行为习惯的相通也无需多言。因此,本书论及的思想文化变迁不仅不隔膜于大陆的读者,更是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当代命运不可或缺的一环。20世纪下半叶的台湾,是当代中国一个地方意义上的区域样本,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中国现代化的实验室”。

全书大体以时间为经、专题为纬,系统地梳理了“光复”初期的“去日本化”和“再中国化”思潮,1950—1960年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实证主义思潮、新儒学思潮,1970年代的“科际整合”思潮、文化“回归”思潮,1980年代的“中国化”思潮,以及1980年代以后的“本土化”思潮等重大社会文化思想的发源与流变。

文化建设与国语推广,中西文化论战,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变迁,学术研究机构的兴废,儒学价值的现代审视,学术研究现代化与本土意识,等等,书中论及的很多议题都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历程中的必要命题。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延续自“五四”的台湾学统,如何在台接续与展开,现实境遇又如何塑造了台湾人文学术发展路径、体制机制、研究范式、思想框架与问题意识。而乡土文学论战、主体性论争等,则充满了台湾地区人文学术与意识形态的纠葛。

透视当代台湾社会所经历的人文嬗变与思想转型

《当代台湾人文学术九讲(1950—2010)》作于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与台湾21世纪的现实政治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但今日台湾,既是以半导体制造一枝独秀的台湾,是政党轮替后的台湾,也是“解严”后的台湾,是1970年代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是“关键十年”之后的台湾。换言之,要理解如今台湾社会的种种迷思,就要弄清楚台湾“党外”势力的壮大、“本土”话语的建构、国民党的改革;进而要理解1970年代“核心—边陲”结构的思想困局与松动,要理解从“西望”到“回归”的社会科学中国化运动下,方法论的反思与研究典范的转移;还需要懂得由承袭北大、中研院传统的大师们,维系保守价值观的威权政府,诉求科学、自由与民主的知识分子们,以及台湾地缘社会所共同塑造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

需要强调的是,在思想文化发生代际变迁的同时,台湾社会也正经历着快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并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管制的松动与国际环境的变化。因此,这本书力图把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共生互动放置于政治史与社会史的整体脉络之下,从光复以降台湾地区政治演化与社会变迁的整体进程中,来分析和社会思潮和人文学术的发源于流变。

在《童年往事》中,祖母一直念念不忘那条回大陆的路,小孩子阿孝咕则懵懵懂懂总是想着玩乐,而电影最令人难忘的场景莫过于某天午后祖孙二人在乡间小路边停下来摘芭乐的那一幕。当政治人物纷纷高喊“爱台湾”,当社会各界竞相解释历史事件争夺话语权时,要真正读懂台湾的战后发展历程,读懂其现实处境与理念诉求,既需要我们在整体上把握社会思潮的脉络与交叠,也需要确切体会人文学术理念在具体时刻的微言与低音。《当代台湾人文学术九讲(1950—2010)》的出版,为大陆读者更审慎地认识台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关阅读
新知|当代台湾的历史书写:话语、史观及其“建制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3
新知|原道:章太炎与两洋三语的思想世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1
新知|谁是罗兰·巴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9
新知|清华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汪民安力作 完整而清晰地勾勒福柯思想谱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8
新知|拨开思想的迷雾——《当代社会思潮批判》面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