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农村平均初婚年龄十年推迟4.42岁,有哪些原因
第一财经 2022-07-13 18:03

近年来,年轻人初婚年龄不断推迟。尤其是农村青年平均初婚年龄推迟幅度更大,城乡平均初婚年龄趋近。

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详细披露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分项数据。根据年鉴的说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采用长、短两种普查表。普查短表包括反映人口基本状况的项目,由全部住户(不包括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填报;普查长表包括所有短表项目和人口的经济活动、婚姻生育和住房等情况的项目,在全部住户中抽取10%的户(不包括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填报。由于普查长表是按户抽样并进行登记,因此人口总数以及各种人口结构数据的抽样比会存在略微差异。

其中,长表数据资料的第五卷“婚姻”部分显示,2020年我国的平均初婚年龄28.67岁,比2010年的平均初婚年龄24.89岁猛增了3.78岁。分城乡来看,2020年我国乡村平均初婚年龄已经达28.38岁,比2010年的平均初婚年龄23.96岁延后了4.42岁。同期城市居民平均初婚年龄从2010年的25.78岁提高到2020年的28.84岁,延后了3.06岁,可见,十年来,农村平均初婚推迟年限远高于城市。

“前些年我们这里的男生都还挺好找对象的,但这几年90后这一波难了很多,到现在过了30岁还没成家的男生很多。”来自福建泉州安溪农村的老人林先生说。

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农村比城市多提升了1.36岁,表明农村平均初婚年龄与城市趋同的速度在加快。处于最佳生育期的农村年轻人,绝大多数都进城务工了,这样的经历对他们的婚育观念产生实质性影响。

董玉整说,在务工期间,工作劳累、时间紧张、社会接触面有限、结婚条件不充分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初婚的机会,导致初婚年龄客观上会推迟。进城务工以后,他们所接触到的城镇生活方式等,都在快速地影响和改变他们原有的婚育观念。

另一方面,农村适婚年龄段人口性别比失衡是一大关键。从2020年我国乡村人口各个年龄段的性别比来看,只有70岁及以上人口性别比低于100,呈现女多男少的状态。其余年龄段均大于100,呈现男多女少状态。其中,20-24岁、25-29岁这两个适婚年龄段的性别比均超过了120,分别是123.09和120.87。30-34岁、35-39岁这两个年龄段性别比也都超过了115,分别为116.82和115.77。

同时,由于乡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大量适婚女青年流入到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农村中不少女性外出务工就没有回来家乡,而是成为城市中的常住人口,其中有一部分在外地结婚生子。

贵州省统计局去年的一份分析指出,贵州流动人口中,分年龄组看,青壮年段20-24岁和25-29岁的年龄组性别比均低于90,说明青壮年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女性远多于男性,此结果与目前农村地区适龄、适婚女性日益减少有直接原因。

来源:第一财经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是什么绊住了年轻人婚恋的脚步
中国青年报 2024-05-30
683.3万对,去年全国结婚人数创37年来新低!专家:有这几个原因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6-12
陕西:每五名女性中有一人是大学生
西安晚报 2023-03-09
香港近30年平均预期寿命上升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12-30
内蒙古去年结婚登记量创新低:从峰值日均607对减少到364对
澎湃新闻 2022-11-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