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话题丨“龙抬头”原本和“二月二”没什么关系?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2024-03-11 09:00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在这一天人们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民俗与祭祀活动,以祈求这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那么,“龙抬头”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如何产生的?与“二月二”有何关联?这一天又有哪些习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了解民俗背后的文化意涵。

“龙抬头”的起源

有观点认为,“龙抬头”起源于古人对自然天象的崇拜。

早在上古时期,人们仰望星空,依据日月星辰的位置与运行轨迹,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又划分为四大组,并按照它们分布的形象附会为四种动物,即:苍龙(东方)、白虎(西方)、朱雀(南方)、玄武(北方)。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东方苍龙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之双角。在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夜晚,“龙”的两只“犄角”(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会从东方地平线上慢慢升起,这时整个“龙”的身子尚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古人称之为“龙抬头”。

也有观点认为“龙抬头”源于古人的祈雨观念。

以龙祈雨,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秦汉时期,龙被看作是象征祥瑞的四灵(龙、凤、龟、麒麟)之首。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创立,龙不但在名称上被冠以“王”的封号,而且形象上出现了拟人化的倾向,民间称其为“龙王”。后来,在皇权势力的影响下,龙王统一了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雨神系统,成为中国雨神的正宗,变成农业社会民众祭祀的主要对象。加之,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所以古人选择在此时祭拜专司雨水的龙王,以求得此时风调雨顺。

“龙抬头”的确立

古人的天文星象观测和祭祀文化历史悠久,但在很长的一段历史进程中并没有将“龙抬头”定为一个正式的节日。

唐朝之前,二月原本没有节日。但二月是春天开始的时节,没有节日用来庆贺春天的到来,有些说不过去。唐德宗年间,大臣李泌以二月无大节为由,上书“请废正月晦,以二月朔为中和节”,取“致中和、育万物”之义。公元789年,唐德宗下诏将农历二月初一确定为中和节。在这一天,宫中会举行盛大的宴会,皇帝与百官群臣吟诗作对,妇女可结伴外出踏青游玩,以庆贺春天的到来。

▲《虢国夫人游春图》

到了宋代,宋人在中和节的基础上,设立了“踏青节”(又名“花朝节”),日期改为农历二月初二。为何设定为二月初二不继续沿用二月初一呢?这是因为宋朝人不喜欢“朔日”,也就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他们认为朔日阴气重,不宜过节。

据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蜀中风俗,旧以二月二日为踏青节,都人士女络绎游赏,缇幕歌酒,散在四郊。”可见,在宋朝,二月二是一个以踏青赏花为主题的节日,尽管日期与“龙抬头”相同,但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龙头节。

直到元代,“二月二龙抬头”才正式得以确立,并固定为全国性的节日。据元代文人熊梦祥《析津志·岁纪》记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这是“龙抬头”现今所存文献的最早记载。

除了剃头,“龙抬头”还有哪些习俗?

“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二月二可谓“中国传统理发日”,在这一天,无论大人小孩,都会“剃龙头”,讨个好彩头。那么,除了理发,二月二还有哪些节日习俗呢?

吃龙食

中国人过节总是离不开美食,二月二这天人们无论吃什么大多会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面条叫“吃龙须”。这些都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吃爆米花

“龙抬头”吃爆米花的习俗,来自一个传说。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后,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龙王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龙王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玉帝见状只好传谕,召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二月初二吃爆米花的习俗。

熏虫儿

从明朝起,民间就流行在二月二这天“熏虫儿”的习俗。明朝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明朝年间,二月二这天,人们把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祭祖用的饼用油炸来吃,用炸油的气味来熏床,把将要复苏的虫儿熏死,来祛除病灾,保障健康,这种习俗流传至今。

春耕

据西晋史书《帝王世纪》记载,“天子亲耕”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历朝历代的皇帝对这个传统都非常重视。清朝的雍正皇帝在圆明园外专设“一亩园”,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都会率众臣前去祭农神、扶犁耕田。皇帝亲耕的同时也拉开了百姓春耕的序幕,一年的农忙从此开始。因此,二月二也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

随着岁时演进,民俗的形式不断变化,但节日本身所蕴含的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对丰收的祈愿以及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则永远不会变。这些节日习俗与故事,不仅是传统与文化,同时也承载着一种精神财富——不负春光,未来可期。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二月二龙抬头 来这些有“龙”的地方沾福气
央视新闻 2024-03-11
二月二“龙抬头”美发团购销量增长超200%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1
视点|爱心敬老情 喜迎“二月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1
二月二龙抬头泰山民俗文化节登泰山活动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4-03-11
二月二,龙抬头
人民日报 2024-03-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