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北京京剧院成立70年之际,该院创作的新编京剧《齐白石》获得了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
这出戏从2023年开始首演,经过两年三轮的修改、完善,在2024年获得了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如今又站在了“文华奖”——中国专业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项的领奖台,这不仅仅是一出新编戏创作的成功,在其背后,更是彰显了北京京剧院70年的创作理念和文化底蕴,体现了首都京剧人“扎根人民、守正创新”的奋斗精神。
站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角度,北京京剧院70年奋斗的历程以及在《齐白石》上的探索经验,对于首都文艺创作,打造“大戏看北京”城市名片有着许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实践意义。
积淀:一种艺术精神的延续
拥有70年历史的北京京剧院,前身可追溯至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领衔的各流派剧团。这些艺术大师和他们的艺术创作是北京京剧院的底气。70年走下来,北京京剧院不仅传承了前辈们的艺术,更是延续了他们的艺术精神,并融入一代又一代的京剧创作中。
这种艺术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角色无大小,台上‘一颗菜’”。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众所周知的《秦香莲》《赵氏孤儿》;没有这种精神的赓续,就不会有脍炙人口的《沙家浜》《杜鹃山》;没有这种精神的打磨,就不会有眼前一亮的《画龙点睛》《宰相刘罗锅》;没有这种精神的弘扬,就不会有耳目一新的《大刀王五》《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等。
无疑,京剧《齐白石》的成功也是秉承了这一艺术精神。
在《齐白石》的创排中,这种历史积淀转化为了具象的艺术实践:近十名一级演员甘当配演,乐队坚持“腔随情走、乐伴戏行”,服化道团队精准还原时代风貌。如此种种,既映照着北京京剧院丰厚的队伍实力,更反映出“没有谁是配角,所有人都是作品的一部分”,这种根植于心的“一棵菜”精神。
舞台下的技术人员、管理者们也正通过精细管理表达对艺术规律的最大尊重。遵循“在舞台上检视作品、在演出中打磨提升”的工作思路,京剧院建立起“精锐力量联动”机制,确保全要素各环节无缝衔接,让每一份专业力量都在协作中精准发力,合力铸就精品。北京京剧院院长秦艳常言“和谐和睦才能给创作添动力,好的管理才能让艺术少走弯路,两者叠加,匠心才有处安放。”
创作:守正为本,创新为翼
北京京剧院70年的创作之路,最大成功在于科学地处理好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这可以追溯到马谭张裘赵时代。这些艺术大师的“传统”功底已不必赘述,可是他们没有固步自封,在保持传统戏高艺术水平的同时积极创排新戏,创新唱腔,创造人物,丰富艺术手段,更新艺术观念。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打破旧有观念,勇敢投身于现代戏的创作,裘盛戎的乌豆、赵燕侠的阿庆嫂……深入人心,流传至今。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努力,在坚持京剧艺术规律的前提下,打破了“厚古薄今”的偏见,也践行了梅兰芳先生提出的“移步不换形”的创作理念。
“守正为本,创新为翼”是北京京剧院始终秉承着的创作理念,而《齐白石》的创作无疑也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创作之初,剧组便确立“不丢京剧本体”的原则:以奚派老生饰演齐白石,张建峰的唱腔醇厚婉转,将画家的孤勇与温柔诠释得入木三分;以叶派小生塑造青年梅兰芳,李宏图精湛娴熟的表演,再现梅郎风范;五获文华大奖的导演傅勇凡、曹禺剧本奖获得者编剧步川、被誉为“中国当代京剧作曲第一人”的朱绍玉,共同以顶级阵容夯实创作根基。
《齐白石》的创新则来自于扎根生活才有烟火气。“生活是文艺之母”,这是剧组恪守的信条,主创团队多次赴北京画院研习,到齐白石故居触摸生活痕迹;主演们走进街巷,在市井烟火中捕捉人物质感;剧中黄包车夫的吆喝、卖菜货郎的身影,都是对“京味儿”的真实还原。
“戏是演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这句话体现了北京京剧院和《齐白石》剧组在艺术创作上精益求精的精神。从2023年首演至今,该剧历经五次重大剧本修改、十数次大规模研讨会、三次集中“加工提高”。
台上齐白石“衰年变法”,台下《齐白石》敢于否定自己,重塑自己,台上台下,戏里戏外,相互映照,共同谱写北京文化的新篇章。
互动:为人民而演,纳观众之言
戏,为谁而演?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有着复杂的答案。
解放前有一种观念是“为座上的而演”。但是“座上的”既有达官显贵,也有军阀恶霸,那种“为座上的而演”并不能给予老艺人真正的尊严;今天,也有一些演员言必及“座上的”,靠“洒狗血”得到了期待的票房,但也收获了各种“邪好”和“鄙视”。
但北京京剧院对“为谁而演”的问题始终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为人民而演。这70年,北京京剧院始终坚守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尊重观众和尊重自我的基础上,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把真正的艺术呈现给观众。
这些年,北京京剧院并没有把京剧艺术“圈”在戏园子里,而是把京剧艺术带到了社区、校园、互联网……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感受京剧,体会京剧。同时,也能够通过这些广阔的渠道从那些新观众的身上得到反馈意见,并以“扬弃”的法则去对待新老观众的意见。
《齐白石》正是这一法则的受益者。《齐白石》在北京的一所高校演出后,同学们问到:“齐白石‘衰年变法’对当代人有什么启发?”主创随之而来的回答亦铿锵有力:“敢于突破自己,就是最好的‘变法’。”这种近距离的互动形式,让京剧更好地走出了象牙塔、接上了地气。
实际上,《齐白石》的每一轮打磨,都离不开观众的建议和意见。每当演出结束后,剧院或专门组织“演后谈”,或通过线上问卷收集反馈,既有老戏迷带着笔记本梳理“群演戏份要更鲜活”的细节建议,也有年轻观众留言提出“情感共鸣再强化”的观演感受。
“观众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北京京剧院的一致共识;“让观众离创作再近一些”——这个理念也使剧目的每一次提升都落在“受众需求”的心坎上。如此这般,“艺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初心,便化作了作品愈发精湛的品质进阶。
文华奖的评比告一段落,北京京剧院,这位70岁的“年轻人”,又将踏上新的征程。其实,一个奖项、一出剧目是不能完全证明一家院团70年奋进历程的,但是它给予北京每一位京剧人一种鼓舞:北京的京剧事业正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一切的汗水和泪水终将换来京剧艺术的蓬勃。
供图/北京京剧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满羿
编辑/汪浩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