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AI为镜
半月谈 2024-01-15 15:02

人工智能的风,吹得比想象中快。万物皆可AI的2023年,人工智能不再是一种技术,而是像水一样,随处可见,装到什么瓶子里,就变成什么形状。

盛装人工智能的瓶子越来越多——它进入高峰论坛、社交软件、消费市场,写入期末考题、券商研报、发展规划,装入眼镜、电脑、玩具、摄像头,走进千家万户。它还与各种瓶子发生化学反应,催生新的物质、新的形态,甚至新的语言——AIPC、AI制药、AI科研、游戏AI、工业AI、动画AI、广告AI。

如果从未来某天回看此刻,也许我们现在捕捉的只是通用人工智能的倒影,但这些镜像已经开始悄无声息地形塑我们。人类的优势与局限,都透过AI这面镜子反射出来。如果未来进入强人工智能时代,脑力劳动还稀缺吗?更强大的生产力将是什么?

AI与人差着最后“一口气”

1998年的春晚有一段相声,一名清洁工去电视台参加一个劳动者事迹的演讲比赛:“小时候,我的理想是当齐白石。长大了,我成了一名清洁工。我想,清洁工和齐白石是一样一样一样的。”

这当然有点黑色幽默。观众笑了:当齐白石的门槛还是高一些、难度还是大一些的。

可如果这是在机器的世界,手拿扫帚还是手拿画笔,有多大差别?

我把这个问题提给了AI。它对脑力劳动(如作画)、体力劳动(如打扫)的复杂度、价值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反馈,与人类的回答截然不同。

从价值感评价的角度,二者区别不大。从工作内容的技术实现难度来看,作画对于AI反而更容易,也更快,仅需几秒。即使“甲方”不满意,机器还能不带重复地一直画下去。

过去一年,AI向前跳了一步。这个跨越主要体现在它“脑力”的进阶。

从事体力劳动的AI一直都有,应用于数字工厂的机械臂以及波士顿机器人每隔一段时间就发布一次的视频,持续刷新机器人作为“搬砖人”的进展。而智能的涌现,使AI表现出对“懂人话、说人话、作人画”等人类智力劳动、智能行为的高度适应性。

人们开始探寻未来AI智能的边界,它是否能触及人类智能的天花板?未来,机器与人类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我们再回到齐白石与清洁工的话题。有人会提出异议:机器几秒钟生成的画作能否与艺术家作品相提并论?对此,无数艺术家已经发出声音:“AIGC与真正的艺术之间有巨大的鸿沟。”这个鸿沟是人的灵晕。尤其在学院派看来,是“独一无二性”成就了艺术。没有创造性的模仿、生成,皮相再华丽,也是死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是的,不论是对灵晕的定义,还是对美的定义、对艺术的定义,对一切的定义,都是人类基于生命体验的创造和设定。AI只是在以上定义的设定下执行的运算。

人,由于生命力的存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的流动,产生了对美的想象、对意义的创造,才有了灵晕,有了人类与机器的最大差别——想象、创造、寻找意义——这是机器距离人的最后“一口气”。这是人的优势。

机器越来越像人,人越来越像机器

今天,我们也要看到另外一种趋势。

机器越来越像人,而且各有所长、各有风格。会跳舞的第二代“擎天柱”、擅长看图说话的“双子座”、喜欢快速奔跑的“猎豹”……它们基于越来越多的数据不间歇地学习,越来越聪明、敏捷。机器的思维在向外发散。

人类的思维却在收敛,趋于定式,越来越像机器。人与人之间也越来越相似:去的地方、走过的路、吃的食物,我们的观念、偏见,考虑的问题、得出的结论,越来越像同一个“算法”下的答案。我们放下了人之为人的特质,丢掉了灵晕,忽略了许多生动的生命体验。这是我们的新危机。

新技术带来了新语言。2023年,我们的词汇量有所上升,有AI的功劳。人工智能,不只是一种技术、一个新兴产业、一种伦理挑战,它还产生了新的语言,有了新的隐喻。《剑桥词典》评出的年度热词是“hallucinate”(产生幻觉),原义是指“似乎看到、听到、感觉到或闻到不存在的东西”,但最新版的词典为它新增了一条释义:“人工智能产生的虚假信息”。

给人工智能下达指令的提示词“prompt”成为《牛津词典》年度词汇的候选词。程序员喜欢叫它“咒语”:输入指令对机器产生智能涌现的激发,像是魔法师召唤神灵出现前念起的咒语。

AI还扩充了我的中文词汇量:数据挖掘、卷积神经网络、聚类分析、知识工程、循环神经网络……有人说,判断一项技术是否是革命性的,就看它是否创造了新的交流、新的语言。从这个角度看,AI似乎已经做到了。

技术的弱点,人类的机遇

语言是观念的影子。表面看起来,是语言在变化,背后是观念的水位变了。旧的定义、认知、评价体系,旧的秩序、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分配规则在等待变革与重构。

一些常识在动摇,一些定义在颠覆。比如,过去我们习惯将完成难度更大、更复杂工作的能力定义为更加智能。如今对于AI来说,清洁工的工作和齐白石的工作,却是后者更容易也更快实现,是否意味着齐白石不如清洁工智能,或画画AI不如扫地AI智能?如果不是,该如何定义智能?当AI作为生产力的一部分,如果对劳动力进行评价,那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是否像我们过去所认为的那么大(或有高低之分)?如何定义价值?

正因为这些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贯穿2023全年的高端论坛中,AI威胁论不绝于耳。如AI伦理挑战、AI改变教育、AI威胁安全、AI接管世界……科幻影视中营造的戏剧张力,似乎先入为主地占领了人类大脑。

从现实着眼,AI已经造成的趋势是部分行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从而引发产能过剩、资源闲置、低水平重复性劳动者失业。工业机器人具有高效、持续、不间断输出等特点,听起来是每个制造业老板的梦想,却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工蜂式劳动”越来越少,甚至大量由PPT和报告构成的工作内容,都可以让位给AI,人们的时间、精力如何安放?AI深度参与生产后,如何衡量人的价值,如何分配利润?

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至今,人力、畜力、电力等生产力系统的重组一一改变了人与外界的关系,经济模式、城乡结构、社会结构、治理机制、价值系统也随之变化。从农田、种子、牛羊到工厂、钢水、石油,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但以更新的角色进入新的运行模式,服从新的逻辑、新的规则。这些变革在AI的时代,也将一一复现。

19世纪初,相机发明,欧洲开始出现摄影艺术。写实艺术因此而落寞,但很快,激发了印象派的诞生。因为艺术家们在照片这一新事物身上,看到了自己手握画笔的局限性,但也意识到人类“思想画笔”的更大可能性,从而创造了具有超越意义的艺术。

AI时代或许也会如此。技术是一面镜子,如何利用它,能否自我超越,在于人类自己。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AI“模型崩溃”风险需警惕
科技日报 2024-10-03
AI检测AI:“矛”更利还是“盾”更坚
科技日报 2024-08-16
如果内容精彩 你在乎作者是AI吗?
澎湃新闻 2024-04-01
让人工智能更好地为劳动者维权服务
工人日报 2024-02-01
银行业热衷“造人” AI大脑为数字员工赋予“灵魂”
证券日报 2023-11-25
类人智能体孤独时会社交、愤怒时会跑步 是否应该让AI更像人?
澎湃新闻 2023-10-29
当AI成为生活导师还懂谈恋爱 人类会不安吗?|科技心语
​第一财经 2023-08-22
AI大战高考作文,为何输得如此彻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6-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