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你家这个车最高时速多少公里?”
“240公里吧。”
“我家一个车能跑到280公里,另一台车能跑到300公里。阿姨,你知道吗?我家的车是双涡轮增压,还有夜视功能呢……”
这是一个8岁孩子跟一位开车带他出去玩的阿姨的对话。如果这个孩子早生20年,车,在他的认知里,可能仅仅是个概念或者全家人正在努力的目标。最高时速、涡轮增压、夜视功能……这些词绝对不会出现在日常对话中。
20年,轿车从奢侈品变成了中国普通消费者的日用品。如果将时间拉长到40年,轿车则还在“要不要有”这个命题中不断挣扎。几度浮沉之中,有一名记者,坚持十余年,一直在为轿车进入家庭大声疾呼,他就是原新华社国内部编委、高级记者李安定,中国汽车工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12月8日,李安定的新书《中国轿车史--亲历40年》(以下简称《中国轿车史》),在北京汽车博物馆举行题为“家庭轿车中国梦“的新书发布仪式。想到那些为轿车进入家庭而呐喊的日日夜夜,再看到今天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年逾七旬的老人难掩激动之情,“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中国汽车奠基人饶斌的话,我一直铭记在心。”李安定说,“我写这部中国轿车的历史,似乎是我人生必须要做的一个交代。”
李安定:亲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
1949年出生的李安定,不仅是共和国同龄人,更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亲历者。作为最早报道中国汽车行业的记者,李安定职业生涯的起点,也是中国轿车创业的起点。四十余年间,李安定采访过中国汽车业的决策层和骨干企业,也与很多汽车从业者成了至交好友,了解了很多外人难以获悉的真相,亲身经历并见证了中国轿车发展的诸多重要节点,用文字记录了中国轿车业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从业生涯中,李安定笔耕不辍,著有《千手千眼--中国变革台前幕后》、《家庭轿车诱惑中国》、《门外车谭》、《车记:亲历·轿车中国30年》等著作,是名副其实的“汽车媒体第一人”。
正如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的书评所说:“作者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媒体人和汽车人,几十年专注地跟踪、观察、研究汽车业并做出具有专家水准的记述。”
四十年亲历,让李安定能够做出“竞争出高手,保护出笨蛋”的论断,在国资与民营、合资与自主、燃油车与新能源的各个历史阶段被反复验证。也是四十年亲历,让李安定能够水到渠成,完成《中国轿车史》,这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生动投影。
《中国轿车史》:四十年从无到有全过程
过去四十年,恰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观念到制度,从宏观环境到行业格局,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四十年。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李安定以亲身经历,全景架构,在《中国轿车史》中还原这四十年间,国家、产业、企业、个人的沉浮起落,有得意处、有失意时,既有山穷水尽,也有柳暗花明。
四十年前,汽车在中国还是“限产、封车,以推进节约能源”的项目。轿车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个连想都不敢想的梦。虽然有识之士不断呼吁发展中国轿车工业,但直到1982年邓小平“轿车可以合资”的批示,才算正式开启了中国建立现代化汽车产业的序幕。从南北大众到南北丰田,从神龙汽车到东风日产,从BBA入华到特斯拉独资建厂,全球重要的汽车品牌几乎都在中国落地生根。
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首次写明:(2000年的)轿车产量要达到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并基本满足进入家庭的需要。汽车在中国不再只是生产工具,还可以是私人用品。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共中央和全国人大以决议的方式“鼓励轿车进入家庭”,两大推手带来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十年井喷,轿车终于真正走进了普通人的家庭。2001年还只有208万辆产销的中国,在2009年则取代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和生产国。
如今,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革,借电动车国家战略的东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已连续八年夺得全球第一,中国汽车工业正在一条新赛道上全力狂奔。对于中国汽车的未来,李安定在《中国轿车史》尾声中写道:中国轿车产业的发展历史写满了“九九八十一难”的悲壮故事,但通过“汽车人”的拼搏,通过市场的历练,总会战胜苦难,终成正果。
文/李东颖
编辑/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