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因废立而起的西逃
北京晚报 2023-08-19 07:27

1900年1月24日,慈禧通知清廷宗室亲贵、王大臣及大学士、军机大臣、各部尚书侍郎等重要臣僚,来西苑仪鸾殿单独召见。这次背着皇帝的召见,必然不符合规矩——出大事了。

《太后西奔:帝国晚期的仓皇与激荡》 谭木声 著 新星出版社

一上来慈禧就降谕:“当初立载湉为帝,天下不满之声四起,只因穆宗同治皇帝无子,不得已而为之。皇上但凡稍具天良,都应日日思想如何孝顺报答。可是前年康党谋逆,意图围颐和园杀我,为皇上张目。载湉竟然赞成,实属大逆不道。现在我已经决定,另立他人为穆宗之后,元旦即行登基。”这个重磅炸弹让大臣们都傻了眼——原来太后召见是要废皇帝,她并不是在征求意见,而是通知——这让大臣们谁都不敢说话。

见此情形,慈禧抛出了自己制定的解决方案,她想按前朝明英宗给予景泰皇帝的待遇处置光绪皇帝,将他降为亲王。此方案一出终于有人呼应了,与光绪政治路线有分歧的体仁阁大学士徐桐率先表示支持,之后大臣们碍于慈禧的权势纷纷表示赞成。一些受正统儒家教育的大臣含蓄地表示这个做法有所不妥,当忍着怒火的慈禧直接说出“皇室的事是我们满人的事,非你们汉人所能参与。今日召见汉人尚书大臣,知会此事,已属格外开恩,哪里由得你出言”时,他们才恍然大悟,这位手握清朝最高权力的太后是铁了心要废帝,事情已没有可商量的余地了。

这次会议发生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半年前,慈禧如梦初醒,那个被自己一手扶持上来的孩子竟然想要她的命。这让慈禧出离愤怒,顶着清朝二百多年的祖制施行废立之事,满心都是失去权力的恐惧。与此同时,中国这艘巨轮已经驶入了河道狭窄崎岖的险境,列强的瓜分,混乱的社会,崩溃的经济,阶级欺压已使中国千疮百孔,而作为这艘轮船的掌舵者慈禧太后仍旧进行着权力斗争,力图消灭任何不愿同沉沦的异议者。

学者谭木声的新作《太后西奔:帝国晚期的仓皇与激荡》写的这就是这段历史,1900年这个被称为“庚子国难”的一年,就在慈禧和光绪的争斗中拉开序幕。书中以太后“西狩”这一事件展开叙述,以丰富的细节展示这场起源于宫廷最高权力斗争的私人恩怨,后来如何酿成改变国运的大动荡。书中穿插了晚清时期的政治纠葛、人物关系、国际冲突、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内容,呈现出历史的残酷,人物的鲜活和命运的悲剧。在那个历史大变革的关键点即将到来时,慈禧太后的仓皇而逃,是帝制时代留给中国最后的缩影。

慈禧本打算庚子年正月初一直接废帝立新君,但心腹时任直隶总督的荣禄对此并不认同,不过,多年的官场生涯教会了他无论如何也不要和太后对着干。因此,荣禄借着别人的意见,跟慈禧提出不要立储,而是改为立大阿哥,不要刚立大阿哥就废皇帝,要分两步走,先向天下公告,观察中外反应,等风头过去后再行废立,这会让事办得更合情合理。荣禄的小九九是,或许事情还可以有变。

立大阿哥后,慈禧很关注洋人的反应,毕竟英国人在戊戌年间就曾保护过光绪皇帝,曾向大沽口出动舰船,也保护过康有为逃至香港。所以,慈禧提前给各地总督发了密谕,告诉他们如果洋人逼我退居二线,咱们就跟他们拼个鱼死网破。同时,慈禧也亲自接见外国公使夫人们,请客吃饭拉拢感情,树立开明友好的形象。

建储一事天下皆知后,总理衙门才就此事给各国公使发出正式照会。照会发出后会收到怎样的回应,大家心里都没底。端王载漪没主持过外交工作,缺乏经验和定力,照会发出没几天就召各国公使入贺,结果没有得到任何回应。这使得朝廷内本就心虚的废立派,认为洋人持反对意见,心生怨恨。

作者以史料还原出了各国态度背后的真正想法。作为在华利益最大的英国,此时在南非正陷入布尔战争,且慈禧主政后并没有损害英国的在华利益,所以英国朝野有所共识,慈禧虽然保守,但并不排外,她只关心自己的权力,在不损害英国利益的前提下不随便干涉。德国上一年和清朝廷签订了《中德胶澳租界条约》,刚占得便宜没必要因立储一事与慈禧发生冲突。美国则更没有兴趣干涉,很早美国就察觉高层的权力争斗不会影响中国经济过渡和商业发展,不会损伤美国的利益,自然也没有干涉的必要。而俄国本身就倾向于后党,长期通过太后与倾向帝党的英美日争夺在华利益,扳倒光绪他们反而乐见其成,法国也与俄国结成了联盟,利益趋于一致。只有日本尝试采取积极行动。日本表明如果只是选继承人,日本无话可说,如果是为了废光绪皇帝,日本将进行干涉。日本如此表态的目的是希望遏制俄国的野心,让亲英美的光绪对抗住亲俄的后党势力。

所以,各国公使未向清廷表示祝贺,只是在犹豫观望。但公使们的这种态度,正好被反对废立的大臣们所利用,解读为反对,借着外事向慈禧施压。再加上在华外交使节的业务素质下滑,以前的“中国通”们已经被替换成对中国一窍不通的外来者,他们用治理非洲的经验来指导中国外交,自然既不了解中国政治,又听不懂官场的潜台词,连翻译都不合格,译出来的意思都天差地别。这种在误解和误判指导下的沟通,不出问题都难。伴随着卜克斯事件,清廷和外国公使的怨恨加深,这才有了义和团进京,以及之后的国难。

晚清时期,政局发展的最大变量来自洋人,毕竟在历来决策所依赖的历史经验和儒家教训中无法找到任何借鉴。作者给予了这个变量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洋人怎样看待废立一事,第二层是朝廷如何理解“洋人怎样看待废立一事”这件事。这期间有误会,有误判,有巧合,有机缘,作者将史料横向联系,在书中为读者补充了从起因到结果的复杂演变过程,也让读者看到中国在帝制时代最后的时光中,为什么还在内斗,引发了后来的庚子国难。

(原标题:一场因废立而起的西逃)

文/洪宇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青睐”寻访大运河系列活动之一|细听东交民巷御河段的时光低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7
人物|历史铭记她的高远志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9
历史|自认为万国来朝的清朝,是如何搞平等外交,各国又是什么态度
历史学堂君 2024-03-23
历史|《辛丑条约》洋人要求杀掉174名大臣,清朝真的都执行了吗
历史学堂君 2024-03-17
历史|重现“太后西奔”之路首站,易经视角再析因与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4
旷世绝美话故宫(之二十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6
赏读|不成熟的改革家,如何成长为思想界的一代宗师 ​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5
赏读|多尔衮:身前身后一场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