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热”“昆德拉热”都值得珍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23 07:26

最近,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去世和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上映,掀起了两波与经典相关的文学热潮——老少咸宜的“李白热”和更小众的“昆德拉热”。在一些文青和前文青的朋友圈里,昆德拉的“金句”和相关文章在刷屏;在电影院里,稚儿吟诵唐诗与中年人泪流满面的“尴尬”场面一再出现。

“李白热”很好理解。我们中国人都是背着“床前明月光”长大的,凡是说汉语的地方,就有人知晓李白的诗歌。包括太白诗篇在内的唐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刻入我们骨子里的文化DNA。经过中华文化熏陶的我们,几乎每个年轻人身上都藏着一个李白——年轻人大都钦佩李白,怀揣梦想,保持着乐观的天真和理想主义的精神。当《长安三万里》影片结尾“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经典诗句响起,许多人不禁热泪盈眶,乃是因为命运共情、文化共情。

“昆德拉热”则更小众。对于昆德拉的流行,可能年轻一辈尚不深谙其中奥秘,但步入中年及以上的人群,大都读过或起码是听说过昆德拉以及初听有些玄妙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昆德拉作品的引进,“昆德拉热”席卷一时,文学青年们张口闭口都是“昆德拉”。一大批如今知名的中国作家,当年都是昆德拉迷,从昆德拉作品中汲取营养,成才成长。作家曹文轩说,昆德拉使我们对小说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昆德拉作品里的一些人生感悟与见解,至今还作为“金句”,被人们高频率地引用。

“李白热”体现的是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李白及其背后的唐诗与大唐盛世,本身就是一个无尽的文化宝藏,只要有一个合适的IP载体出现,就会掀起新的热潮。

“昆德拉热”从体量上肯定不能与“李白热”相提并论,但体现的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积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离不开学习、借鉴、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精髓。不管是大唐盛世,还是当代中国,都展现了开放包容的风采特质。

“昆德拉热”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学习、引进外来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一个缩影。当时,随着国门的打开,一大批国外文化作品、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被引进中国,极大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与技术水平,助力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与对世界的赶超。

如今,人类已踏进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开始替人类思考,但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是因为有思想。古今中外,不论人身在何处,是什么肤色,说什么语言,人类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是共通的。在浅阅读与短视频横扫一切的年代,我们依然要拾起书本,多一些深度阅读,多一些深度思考,多一些“诗与远方”。通过读书学习,可以从亘古洪荒以来的大家中汲取思想的营养,从诸多人物的命运抉择中找到共鸣共情,让孤独的灵魂找到伴侣,让浮躁的心灵沉静下来。

我们要为“李白热”点赞,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讲究技术地传承、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也要为“昆德拉热”点赞,对世界各地文明的兼容并蓄、积极吸收。了解和学习不同文明,可以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多一些角度看世界,增加彼此理解,保持谦卑之心,避免狭隘自大。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对此感到骄傲与自豪,但对于世界上其他文明,也要识人之长。实际上,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许多东西,都是外来引进的——从吃的西瓜、番茄、玉米、红薯,到弹奏的箜篌、琵琶,更不用说工业革命之后引进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了。

20多年前笔者第一次去意大利访问,受到的“文化震撼”至今难忘。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大规模喷发,灼热的火山碎屑流毁灭了繁华的庞贝古城。徜徉在剥去火山灰重见天日的庞贝古城中,笔者发现那时庞贝古城已经实现了家家通自来水,那可是在中国的汉朝时期,而自来水要到上个世纪才在东方普及。

一些人会先入为主地认为,亚洲、非洲才是历史文明发生的“主线”,毕竟四大文明古国都出自这些地区,其他地区的历史文明则被认为是“副线”。实际上,美洲的玛雅文明、托尔特克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在天文、历法、建筑、医疗等许多方面独立发展出极高的水平,留下诸多精美神庙、巨型雕像与器物。让笔者诧异的是,“孤悬美洲”的这些文明,却没能发明轮子,也没有进入铁器时代——那些重达数吨的石雕,古人都是通过拖拽的办法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是用非钢铁器具(硬质石器、沙子)进行切割、打磨的。

这反过来说明,文明与文明相比各有千秋,但文明之间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可以实现共同进步。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持谦虚谨慎、开放包容的态度,封闭自大只会耽误自己进步。

文/向长河(国际问题学者)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