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土特产
经济日报 2023-01-17 10:30

做好“土特产”文章,要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做好“土”字文章,要打开视野,用好乡土优势资源;做好“特”字文章,既要在产品、品质、品种上下功夫,也要从全局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中找准定位和机遇;做好“产”字文章,要形成产业共同体,画出产业链的“微笑曲线”。

眼下,各地在举办年货节,线上线下颇为热闹。土特产成为不少人购置年货、走亲访友的一大选择。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专门强调,做好“土特产”文章。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号角吹响的时刻,重新认识“土特产”,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有着特殊意义。

“土特产”看似寻常,却是大文章。土特产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本地特色农产品或加工产品。据初步统计,到2021年底,全国特色产业一产总产值达9.7万亿元。近年来,不少土特产被培育成为地方支柱产业,孕育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农业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要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立足“土”,就是用好农业农村资源。农产品扎根乡土,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土产。土,不仅是气候、土壤,还包括文化、地域。如今,城市居民对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农家美食等越来越向往。人们购买土特产,既满足美食美景的客观需求,也包含乡土乡愁的精神慰藉。令人惋惜的是,一些地方对独特生态、文化资源、地方风情没有充分开发,创意花样不多、乡土气不足。

做好“土”字文章,要打开视野,用好乡土优势资源,实现农业由“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温情”“卖文化”的转变。土,不代表没有创意。有的地方把田边不起眼的土产做成了乡村文创手信,有设计感也有情怀,让乡村风貌既看得见又带得走。土,不代表没有文化。有的茶园发展农文旅,不仅采茶制茶卖茶,也让消费者赏茶园、论茶道、品茶餐,茶园变公园。当下,农产品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日益凸显,要注重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

体现“特”,就是突出产品特色。当前,一些地方特色农业存在产能过剩压力,叫得不够响,销得不够旺。症结就在于,没有突出“特”。说是特产,其实周边很多地市乃至其他一些省份也有,在产品差异性上没有明显区分度,赶上集中上市,自然影响效益。

做好“特”字文章,一方面,要弄清本地家底,哪些有优势、需发挥,哪些有潜力、可培育,在产品上追求“错峰头”,在品质上追求“独一份”,在品种上追求“特别特”,在品牌上追求“限量版”。另一方面,也不能埋头只顾自己,还要看周边和全国,要从全局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中找准定位和机遇。很多土特产最初的产值都不大,但恰恰越是小体量的时候越要做精,赢得口碑。要注意相似地区的产业动向,注重供需平衡,注重保持特色,防止短期快速扩大规模,导致品质下降、特色丧失。

形成“产”,就是建成产业、形成集群。土特产最终要成气候,就需要在发展中形成产业集群。近年来,发展比较好的特色产业,都建立在产业集群基础上。比如山东寿光,依托蔬菜产业集群,先是种植基地,后是产品集散、价格形成中心,逐步成为模式输出、标准制定中心,近年又向上游的育种领域延伸。

做好“产”字文章,尤其要延链补链,形成产业共同体,画出产业链的“微笑曲线”。不少地方的土特产还处于一种包装简陋、价格低廉的阶段。其实,从“披头散发进市场”到“梳妆打扮树品牌”,离不开产业链协同。不仅要把特色作物种好、特色畜禽养好,还要做好产后的分级包装、仓储物流、加工销售,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通过订单生产、入股分红等方式,让各类主体和广大农民参与其中,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文/乔金亮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昌平苹果亮相全国“土特产”集中推介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1
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光明日报 2024-09-11
让乡村新职业蓬勃生长
人民日报 2024-08-09
发展土特产要有产业化思维
经济日报 2024-07-19
巩固农民增收好势头
经济日报 2024-07-03
从西湖到天山 一场土特产推介背后的“浙疆情”
中国新闻网 2024-06-30
平谷举办“土特产”发展大会 “博士农场”优质农产品集中亮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5
北京视点 | 第二届“土特产”发展大会在平谷召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