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粮减损,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人民日报 2022-06-17 09:00

仓廪实,天下安。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令人欣喜的是,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今年夏粮丰收在望,将为全年粮食产量继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奠定坚实基础。

“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向好,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随着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我国粮食产量实现持续高位增产的难度加大。与此同时,我国粮食损耗浪费严重。有调查显示,受收获时间选择不精准、农机精细化水平低、仓储条件不达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在收获、保管、运输等环节存在不同程度漏损状况。因此,要实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目标,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行。

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正因此,减少粮食损耗意义重大。数据显示,我国粮食生产仅“三夏”小麦机收环节减损1个百分点,就可挽回25亿斤粮食,相当于新增300万亩面积的产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节粮减损,相当于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一块“无形良田”,应成为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着力点。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节约优先,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深入推进产运储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强化粮食安全教育,反对食物浪费。从生产到加工,从田间到餐桌,粮食产业链条很长。节粮减损,需要瞄准全链条综合施策、做好配套衔接,既要加强生产源头管控,也要做好储运环节减损,更要提升加工利用水平。与此同时,还应强化科技“硬支撑”。加强综合利用,比如,除了把水稻加工成大米,还可从米糠提炼稻米油,将稻壳用于发电;推广低温储粮、粮堆保冷等技术,既能防治害虫,还能有效减少粮食在储藏中的损失;优化升级农机装备水平,对农机加强检修保养、技术调试;举办技术培训,让农机手掌握机收减损技术操作要点和正确的机具调整方法……科技赋能,服务到位,就能不断探索创新、开拓空间,为节粮减损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无论任何时候,珍惜粮食、敬畏粮食的理念不能改变,行动不能放松。2021年,我国粮食机收损失率降低了1个百分点,相当于挽回了100亿斤粮食。面向未来,还应因地制宜、深挖潜力,持续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取得更多实效。多措并举、不弃微末、久久为功,让节约成为另一种方式的“增产”,我们必能更好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增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底气。

文/朱隽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从秋粮入仓看端牢中国饭碗
人民日报 2024-10-18
吉林省长:让每个中国人的饭碗里装进更多“吉粮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2
夯实粮食安全防线,牢牢端稳“中国饭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30
北青快评 | 粮食产后减损离不开法治和技术双轮驱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19
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
人民日报 2023-01-12
抓好粮食供给头等大事
经济日报 2022-12-27
经济日报金观平:抓好粮食供给头等大事
经济日报 2022-12-27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
人民日报 2022-12-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