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前,那些花儿一样年轻的战士走上了抗美援朝战场,有些人回来了,而有些人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上。2014年,首批437具中国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离开祖国60多年的烈士英灵终于得以回家。2021年9月1日,中韩双方将在韩国仁川共同举行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装殓仪式;9月2日,运送烈士遗骸的专机将抵达辽宁沈阳,9月3日(本周五),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将在全国上映。
《1950他们正年轻》用全新的视角聚焦参加抗美援朝的普通年轻人,通过不同军种,不同时期参战的老兵真人讲述,展现出他们曾经热血的青春与梦想,还原最真实而残酷的战场。最好的铭记是不遗忘,《1950他们正年轻》用镜头记录珍贵的民族记忆,致敬那些保家卫国的英雄们。
众所周知,纪录片在院线上映后,在票房上很难有大作为,因此很多人问该片导演宋坤儒,《1950他们正年轻》为什么要选择在影院放映,而不是在视频网站和电视台播出,对此,宋坤儒在接受采访时回答道:“拍成电影在影院上映,是我能做的、对老兵们最高的致敬,让他们跟这个世界最后的告别充满仪式感。当年,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祖国人民筑成一道血肉长城,将强敌阻于国门之外,他们在用他们的方式报效国家,而我作为一个导演,将他们的故事搬上大银幕,是我对他们的敬意,他们的影像也值得我们保存下来。”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历时四年制作完成,主创采访了近50位老兵,最终在片中呈现的有26位,他们平均年龄88岁。影片收录了不同军种的老兵影像,包括炮兵、文艺兵、军医、翻译、后勤等等,全面、多视角地看那场战争里的每个人。他们之中,有我们熟知的英雄,如近90岁高龄的周继成,他曾经与黄继光一同并肩作战;也有我们并不认识的英雄。
拍摄《1950他们正年轻》,对导演宋坤儒和他的团队来说,是一件“计划外”的事情。宋坤儒介绍说,一开始,他们接触的是一个公益项目,因而见到了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三四位伤残老兵,“以前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纪录片着重的是那场战争本身,和这几位老兵接触后,他们身上的故事、精神打动了我。”于是,宋坤儒就开始采访更多的老兵,“当时并没有想要为他们拍一部电影,就想单纯地记录下老兵们的言语,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后来朋友们知道我在采访这些老人后,都很热情,今天给我介绍一位老人、明天给我介绍一位老人,慢慢地,经过两年多的积累,人数不断增加,于是,我们决定拍成电影,在电影项目立项后,又得到了退役军人事务部的支持,他们也推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老兵。”
宋坤儒希望用摄像机记录下这些老人的面孔,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故事。“他们不觉得自己是英雄,他们爱国的情怀非常朴实,甚至很多人并没意识到战争将会改变他们的命运。如今回首过往,他们最不忍提起的是那些牺牲的战友。这群最可爱的人,在镜头下,从英雄变成真实的人,我相信看完这个电影的观众也会跟我一样,被这群了不起的爷爷奶奶触动。”
《1950他们正年轻》是26位老兵的“口述实录”,主人公们回忆他们是如何走上战场,如何面对生死与战友的牺牲,如何与敌人回旋厮杀......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这些人尚是十八九岁的花样年华,他们讲述的是他们的“青春之歌”,是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生命撰写的真实的国家记忆。
宋坤儒表示,《1950他们正年轻》没有采取一般纪录片的结构、时间线、关于抗美援朝战争前因后果的描述等等,“因为这类作品已经很多了,《1950他们正年轻》记录的就是普通个体的感受,真实自有万钧之力,这些记录的影像随着时间也会越来越珍贵。”
每一分钟都是他们和这个世界的倒计时
郭柯导演在拍摄慰安妇题材记录电影《二十二》时曾感慨老人逝去速度之快,影片的拍摄是在与时间赛跑,宋坤儒拍摄《1950他们正年轻》也同样如此。
宋坤儒采访了近50位老兵,片中只出现了26位,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志愿军老兵在以我们看不见的速度凋零”,宋坤儒叹息说:“有的老人拍到中途,我们只能无奈放弃了,第一次见时他们还很矍铄,过了半年你再去,有的老人语言能力就不行了。”
片中,一位老人家哼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曲,面对镜头一直非常乐观,看到几十年没见的老战友,坐在轮椅上的她还拉着对方的手夸对方长得更漂亮了,可是,说着笑着,她突然就有些伤感地说:“现在都太晚了,你要是再晚来几天,我可能就没有了。”
对这些已经八、九十岁的老人来说,每一分钟都是他们和这个世界的倒计时。宋坤儒说四川荣军院1956年的时候,伤残抗美援朝老兵有两三千人,到2020年,就剩下了9个老兵还健在。在影片拍摄完成后,他们的后期制作一直在赶,“我们想快点上映,让这些老人看到,可即使这样,在影片上映之前,还是有一些老人去世了,这是我们剧组的一大遗憾,我们的承诺,至少对这几位已经不在的老人来说,是无法兑现了。”
拍纪录电影就要耐得住寂寞,先要克服没钱拍,拍完之后,又会陷入没钱宣发的囧境,宋坤儒笑称自己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钱的问题,“我以前是拍商业广告的,拍商业广告不差钱,拍《1950他们正年轻》是各种穷,真是穷得让我不适应。”
可是即便如此,宋坤儒仍坚持让影片在影院上映,“我们先在影院上映,再考虑视频网站和电视台,这是我们剧组一开始就确定的,我们觉得,只有在影院上映,才是对这些老人的最高敬意,如果在视频网站或电视播,观众很有可能在观看时做别的事,忽视掉这些老人中语言的细节,我们想让这些71年前的青年把积攒一生的话说出来,想让他们跟这个世界最后的告别充满仪式感,所以,不管这部电影拍摄有多难,都值得。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这部电影,让这些老人被更多人记住。”
一些老人始终不愿回顾过去
拍摄《1950他们正年轻》的过程,宋坤儒的心情也是起起伏伏、难以名状,“拍摄过程经历了好几个阶段,开始是满腔热情;后来感到不安,为又一次揭开他们的伤疤而难过;但消沉一段时间后,又觉得这些老人的回忆是我们国家、民族的记忆,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些老人的故事抓紧呈现出来,为人所知。”
接受采访的老兵中,除了一些人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完成拍摄外,还有一部分人因始终不愿回顾过去而放弃拍摄,宋坤儒说:“他们对这段历史很抗拒,不想回忆,我始终走不到他们心里,无法想象他们曾经历了怎样的伤痛。”
一些老人虽然在镜头中“敞开心扉”,而在生活中,他们只是普通的年迈老人,并不跟家人讲述这段记忆。片中的一位老人拿着一本已经发旧的相册,说自己不在了之后,这些照片就打算撕掉了,因为没有留下来的意义。对他们而言,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不过是他们人生中一段极其普通平凡的历史。
有一位看过影片的观众,是抗美援朝老战士的后人,她提到,在几年前,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爷爷所在部队的番号以及是在哪一次战役中牺牲的。宋坤儒说:“对于年轻人来说,我希望大家通过这部电影,能更了解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可能比你们想象的了不起。”
对于出镜的26位老人,宋坤儒说他做的也只是“记录”:“跟他们接触两次三次,就是闲聊,慢慢熟了,他们就会主动打开话匣子,聊什么话题是他们带着我们,我尽可能少提干扰性问题,说到哪算哪,除非特别的情况,会稍微引导一下。说实话,他们的年龄大了,思维、语言也不会受别人影响,就算是你问一些问题,他们也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说,很可能就是答非所问的情况,所以我们的策略是:给他们指定一个范围,由着他们说。”
宋坤儒表示《1950他们正年轻》并没有特别去渲染情绪,只是在用最简单的镜头呈现这些老兵英雄的故事,“拍摄的时候,他们带给我的震撼是非常大的,即使这部电影我已经来来回回看了几百遍,但依然会为他们的朴实、真诚与乐观感动落泪。这个电影,会让我们了解,中国的1950年,曾经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的年轻人远离家乡,本来少年,此去一生。在陌生的国度,他们面对完全不同维度的对手,勇敢地打了这场立国之战。”
自带强大共鸣与治愈的“青春”电影
宋坤儒表示,电影中的老兵虽然是近90岁高龄的老人,但因为讲的是他们的青春故事,所以片名取名为《1950他们正年轻》。而他在采访这些老人时,“青春”“燃”是给他的最深印象。“在与这些老兵接触的时候,他们的乐观特别治愈人,相信看这部影片的人,会有跟我们一样的感受。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士们是乐观的,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
片中,有老人回忆他们去朝鲜战场是秘密行为,在闷罐车里坐了很久,只有在补给站才能下车透下气;有老人回忆他们刚去战场就在雪地里趴了三天三夜;还有老人回忆他们和美军战壕只有一墙之隔,彼此咳嗽声都能听见,因为缺水,一个水坑里的水就成了双方的唯一水源,开始士兵去打水时,对方就会打冷枪,后来双方形成了默契,再去打水时,就不打冷枪了,而且他还记得那年春节,在战壕里吃到了饺子。
1934年出生的任红举17岁时随志愿军第31师文工队跨过鸭绿江。他在镜头前生动地回忆起宣布出征名单时的情形,“我站在条案上,居高临下地看着宣布人手中拿着的名单,着急地找自己的名字,没看到时很失望,等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名字时,开心地跳了下来,吓了别人一跳。”他还讲述说自己一次立功的故事,当时阵地上没有任何粮食了,他被派去寻找吃的,下山之后,他发现了一所屋子,悄悄打开门,发现满屋子的敌军在熟睡,他又偷偷绕到屋子后面,发现了热乎乎的年糕,上面还有枣儿,于是,他把年糕揣满了自己的各个衣兜带了回去,“我不但为战友们找到了吃的,还是年糕,年糕啊,我因为这个立了功。”
任红举还讲到战争异常残忍的一面:“轰炸过后,女战士的身体被炸飞,只剩下两条辫子在河里的石头上。”有一次,任红举孤身在月色里行军,遇到了一位受伤严重的教导员,肠子已经翻在外面、没有血色了,他临死前拼尽全力掏出一个银元递给任红举,说“给妹妹”。之后,任红举找到了一位战友一起掩埋了这位教导员,还削了树皮,用钢笔写下了这位干部的名字插在坟上,希望那不是一座无名孤坟。
相比于一些影视剧中“理想化”的战争场景,《1950他们正年轻》撕开了战争真实的血肉——梦想当手风琴演奏家的老人,因胳膊被炸断再也无法拉响手风琴;五个女战士想在山洞门口晒晒太阳、抓抓虱子,却遭到敌机偷袭,眼看着最好的战友在身边倒下……在影片中,这些出镜的年迈老人眼含热泪,却无畏惧,他们说的是:“我们不喜欢战争,但是中国人民没有投降两个字”、“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宋坤儒表示,《1950他们正年轻》是一部自带强大共鸣与治愈的“青春”电影:“假如当年他们躺平了,我们会如何呢?这些老人身上流露出来的正是我们中国人一直延续的打不垮、拖不烂、不服输的民族精神,我觉得这也是我们这些年轻人在新的时代里面所需要的一种时代精神。正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负重前行,才会换来我们向往的岁月静好。这是一部适合所有年轻人观看的电影,因为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仗要打,虽然这部电影的主角都是老人,但讲述的却是青春故事,我相信年轻人会在这部电影里找到共鸣,找到前进的力量。”
念念不忘将战友的遗骸带回国
1950年的翩翩少年如今已是耄耋老人,可是,他们能清晰地回忆起牺牲的战友的名字,而在提起战友时,原本乐观开朗的老人们会掩面而泣,“我不愿意想过去”,“我们有147个战友,只有三个人回来”……
2014年,首批437具中国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离开祖国60多年的烈士英灵终于得以回家。从2014年到2020年,韩方已向中方连续七年移交共716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
94岁的薛英杰老人在影片公映前两个月去世了,2019年接受采访的时候,老人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够将一个战友的遗骸从朝鲜带回国内。这个战友跟他情同手足,他们12岁的时候一起加入了解放军的小孩班,后来一起跨过鸭绿江。这位战友牺牲在1951年6月1日,镜头里的薛英杰提起来泪流满面,他说最后悔的就是战友牺牲前,他们两人发生了口角。当时,他们出发的时间是晚上七点左右,那正是美军军机轰炸频繁的时间段,所以,薛英杰认为那个时间出发很不安全,但战友说他是“胆小鬼”,薛英杰说自己一下子就生气了:“军队最忌讳的就是说胆小,所以我当时很生气,说走就走,上车后我刚坐在我平时的位置上,他上来后就把我挤到了旁边。结果,刚开出一公里,我们这辆车被袭击了,他牺牲了,如果不是他坐在了那个位置上,被炸的就是我。”
薛英杰亲手埋葬了战友,一直念念不忘想把战友的遗骸带回国,在接受《1950他们正年轻》采访时,他又拜托了剧组。宋坤儒讲述说,剧组跟有关部门联系,将这位战友的各种信息收集起来告诉薛英杰,也算给了老人一些安慰。“我希望这部电影上映以后,能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关注志愿军遗骸回国,帮助寻找烈士亲人。”
在一战中的1914年,英国著名诗人劳伦斯·比尼恩撰写了诗篇《谨献给阵亡将士》,其中有几句名句:“他们不会变老;岁月没有留下沧桑的痕迹;每当夕阳西下,朝阳升起,我们都将纪念他们。”
《1950他们正年轻》也是在以影像的方式留住老兵的“青春”,这部“抢救式”的纪录片带领观众回探了抗美援朝老兵们的灵魂深处,也回望了中国曲折顽强的所来之处。
老兵们都已经将近90岁了,然而他们用年轻的血肉铸就的精神盾牌却依然坚固,守护着今日的你我。岁月消逝,老照片中定格的面容曾经那样的生机焕发;老兵不朽,他们将活在我们的惦念中,活在山河的敬意中。
供图/张艳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嘉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