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刺绣入选国家级非遗背后:从没人学到排队学
成都商报 2021-06-22 14:40

一种危机

彝绣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述和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6月10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公布,四川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入选其中。但是由于现代机绣的冲击,会彝绣的绣娘们越来越少,彝绣文化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

一条路径

近年来,凉山彝绣被纳入非遗保护,融合手工技艺传承新途径,将时尚元素融入其中,让彝绣产品更好地适应人们的需求。从小山村走出大凉山,走上国际时尚T台,彝绣探索出了一条“非遗+扶贫”发展的路径,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大产业

目前,彝绣已经成为凉山民族文化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到2020年底,凉山建成一个文化产业园和10个产业基地,彝绣产业年总产值达1.39亿元,帮助凉山20万左右的绣娘实现居家灵活就业,绣出了彝家美好新生活。

传承人

彝绣一度面临失传危机 她免费培训了3000多名绣娘

四川省级非遗项目彝族传统刺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阿西巫之莫,1957年生,是四川省首届农村手工艺大师,她创办了四川省第一家彝族刺绣专业合作社。

“绣的时候线不要留长了,如果跑纱会影响美观和质量。”近日,在凉山州甘洛县普昌镇哈木觉村,10余位彝族妇女围坐在村道边刺绣,阿西巫之莫则在一旁耐心指导。

“彝族女性从小便开始学习刺绣技艺,但基本上都是自绣自用。”阿西巫之莫告诉记者,她从10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彝绣。

与中国“四大名绣”苏绣、粤绣、湘绣、蜀绣相比,彝绣以红、黄、黑为三大原色,技法粗犷,色彩浓烈,反映彝族人的图腾崇拜和民俗风情。

阿西巫之莫介绍,她最开始做这一行是为了解决自身的生计。“年轻的时候,邻居们会找我帮忙绣衣服,绣好了有一些报酬。”1993年,阿西巫之莫开了一间彝族刺绣品专营店,成为第一批将彝绣带向市场的人之一。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穿彝族服饰的人少了,做彝绣的人也少了,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我就觉得必须要有人来做,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如今,阿西巫之莫创办了一个彝族刺绣培训中心,免费帮助当地绣娘精进手艺。

绣娘阿吉巫支莫向阿西巫之莫学习彝绣20多年了,刺绣的原料、花纹的图样都从老师那里领取,绣出的衣服、头帕、背包等交回统一售卖,根据每件绣品花纹的繁复程度,能获得几百、上千元不等的工钱。

“现在我依靠刺绣一年可以收入两万多元,儿媳和女儿也在做这个手艺。”阿吉巫支莫说,她们现在没有出去打工的想法,在家里安心做彝绣,同时家里的农田及老人和小孩也可以照看到,“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

阿西巫之莫还创办了一家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让更多价格实惠、品质精美的彝绣产品走向市场。致富不忘同胞姐妹,阿西巫之莫先后培训了3000多名绣娘。仅2016年至2019年期间,她带动了1700多名农村妇女“在家挣钱”,创收2500多万元。

产业化

从“没人学”到“排队学” 20万名绣娘实现灵活就业

从“没人学”到“排着队学”,是凉山非遗传承背后的观念之变,也是凉山发展之变。目前,彝绣已经成为凉山民族文化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

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克惹晓夫介绍,之所以挑选彝绣来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不仅因为彝绣历史悠久,还缘于彝绣产业已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

记者从凉山州相关部门了解到,到2020年底,凉山已建成1个文化产业园和10个产业基地,彝绣产业年总产值达1.39亿元,帮助凉山20万左右的绣娘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十多年前,我下乡去教彝绣,根本没人愿意学。”彝族服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贾巴子则说,现在很多人排队找她学习彝绣。

生于金沙江畔的贾巴子则,从小从母亲手里学到了缝制、刺绣等工艺。31岁那年,她带着两个儿子前往西昌开拓彝绣市场。在多年的彝族服饰制作中,她融合现代元素,将彝绣运用到了现代婚纱、工作装和校服上,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彝绣风格。

2005年至2012年,她办了厂,开了公司,并在云南、贵州等地建立代理销售渠道。2013年,公司年产值160余万元,净收入20万元。2016年起,她每年固定举办8期彝绣培训班,每期有30-50名西昌周边农村妇女接受免费培训。

“和我一样,除了照顾孩子或者老人外,她们还有很多空余时间,用来做彝族服饰,既能贴补家用,又让自己多一门手艺。”贾巴子则说,自己年纪大了,做彝绣有点力不从心,但做大彝绣的梦想不曾改变。如今,小儿子马泽博大学毕业了,也回来从事彝绣市场的拓展,既带来新思维、新设计,还把服饰带到网上销售。

走出去

彝绣产品亮相北京时装周 现在已经卖到了多个国家

据贾巴子则介绍,过去自绣自用的彝族服饰已经卖到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

自2015年以来,凉山州级彝绣非遗项目传承人米色莫子洛带领彝族刺绣师傅奔波于喜德与西昌之间,带着绣片、绣针、绣线和彝族刺绣技艺,手把手地指导妇女们学习新的刺绣方法。每次培训后,她就会收购上次发放给绣娘们的半成品,再把这些绣品进行加工、完善后做成彝族服饰、秀包等成品,以线上或线下的形式销往云贵川等地的彝族聚居区或全国各地。

2020年初,北京服装学院与凉山州妇联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通过行业指导、设计帮扶、平台资源引入等,推动彝绣产品市场转化,实现凉山彝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2020年9月19日,80余款带有彝族刺绣的服装服饰、箱包、首饰等产品以时尚新姿态亮相北京时装周,“彝韵新风·凉山印象“彝族非遗彝绣衍生品发布会顺利开展。在本次时装周上,米色莫子洛也收获了不少订单。

2019年11月,阿西巫之莫将彝族刺绣带到在江苏南京举行的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并以区域特色鲜明、感染力强等特征,获得国内外嘉宾和观众的认可。出自她手的一件彝绣作品,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信息技术司司长塞缪尔收藏。同年12月,四川省博物院征集阿西巫之莫亲手绣制的新娘装、老年男装、青年女装、少年女装及配饰、披毡等9件(套)作品入馆。

2020年12月,中国时尚文化人才培养计划互联网营销师凉山项目培训班在京开班。培训班旨在借势电商直播发展,助力凉山彝族刺绣走出大山。

看发展

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

凉山彝绣的发展得益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等相关政策。2018年,凉山彝族自治州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10个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之一。

2019年2月,由国家文旅部支持的唯品会驻四川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在西昌成立,让非遗扶贫有了另一种表达。10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足马力,唯品会携手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妈妈制造”专项基金、北京服装学院等,设计出20余款非遗时尚产品上线销售,一次带动300名绣娘就业增收。

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克惹晓夫表示,彝绣作为传承和发展基础较好的首选推广项目,品牌培育获得难得的机遇,成为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形成了“非遗扶贫”的“凉山样本”。

近年来,阿西巫之莫年事已高,但她始终认为“大家的喜好都在变,我们不能一成不变”,于是坚持每年到各地考察学习。她说,自己将不忘工匠初心,把更多精力放在传统针法的发掘、整理、研究和再创作中。

谈及未来的计划,阿西巫之莫笑着说:“我想设计出更加简单、时尚的彝绣服饰,适合更多场合,让大家每天都能穿,并且穿得好看。我希望彝绣能走向更多的地方,被更多人接纳、喜爱。”

文/江龙

供图/克惹晓夫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非遗里的中国》走进四川,探寻川蜀天府之地的非遗瑰宝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9
当时尚遇到非遗
光明日报 2024-10-15
非遗苏绣入妆 花西子发布刺绣限定系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楚雄彝绣 从“乡村T台”走向世界时装周
工人日报 2024-03-12
濮存昕同款帽衫断货了 戏剧节文创打造可以“带走”的大凉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6
云南千年彝绣走进米兰时装周
中国新闻网 2023-09-24
东南大学把非遗彝绣绣到录取通知书中 绣娘:参与这项工作很自豪 获得收入还收获自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2
新疆柯尔克孜刺绣融合时尚元素传承非遗技艺
中国新闻网 2023-03-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