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g听丨内卷时代大学生的自救 有人创建普通学开始接受“普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5-15 14:04

日前,芒果台新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开播,来自国内名牌大学或海外留学归来的高材生参加知名企业的面试。在其中的一期节目中,著名企业家董明珠面对新兴的网络热词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什么是内卷?”

在互联网上对“内卷”的解释是:当社会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时,人们通过竞争来争取占有更多资源。在当代社会中,很多高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和努力之比”下降的现象。

在就业季已经到来的5月,真人职场综艺节目的上线,让人感受到了内卷时代下大学生的压力,在“不卷就会死”、“死了都要卷”的口号下,如果不卷,就会成为普通人,那真的会“死”吗?

清华学生自创特普通奖与特奖“叫板”

“又不是每个人都能拿特奖。这个世界,不是每个人都符合成功的标准。”这是清华大学“特普通奖”评选的开场词。

image.png

“华清大学特普通奖学金”,由清华学生自发创办,与著名的“清华特奖”相呼应。

清华特奖,即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创办自1989年,是清华大学荣誉最高的奖学金。该奖由院系推荐,或者学生自主提出申请院系考察,再由学校奖助学金管理委员会审查筛选确定15位候选人,由候选人进行公开答辩,最后提请校务委员会批准。特等奖学金名额每年不超过10名。

能够获得清华特奖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呢?以2020年候选人为例,基本上是所在系学科成绩前三、各种国内国际竞赛前三、多个校内外运动项目冠军、多个单位的实习或社会实践等指标同时满足的学生。

而这些佼佼者以外的清华学子调侃,特奖的入围者,基本上都是“神”。

清华特奖迄今评选了31届,在2020年评选时,清华校内出现了一个与其争鸣的奖项“华清大学特普通奖”——也有着“清华特奖”的简称。该奖被学生们调侃为“造神”的对立面。

提出“特普通奖”评选的是几个清华学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主创者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创办这个奖项,主要是因为这些年来清华特奖越来越火,受到的关注特别多,但大家普遍觉得近年来特奖候选人存在“包装”的水分,这让同学们很反感,清华特奖离普通学生越来越远。“我们希望清华园里更多普通学生得到关注。”

“我们不是希望找到十个人,而是希望找到十个代表、十个符号,他们能代表园子里大多数人的生活和经历。”主创者说,“特普通奖”的评选流程也模仿特奖,需要参选者自我陈述,然后由广大清华同学投票,投票的依据主要是参选者的经历是否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

后来有144名同学参选,参与者们讲出了各自的经历和思考,“大家的自我陈述都还挺不一样的”,主创者说。

最终,15名清华学子经过答辩,10名“特普通的”清华学生上榜。

其中,获得共鸣最多的是“竹兔”,她的答辩语录是:我很平庸,我或许完全达不到华清大学人才培养标准的十分之一,可是那又怎样?

获得共鸣第二多的“咕咕咕”,说“主流不需要我,大舞台不缺我,大事业做不成“(清华有一句话是”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然而依然希望大家都有快乐的未来。

一个名为“五道口残酷史”的知乎账号,曾经对2020年清华特奖和特普通奖的两个候选人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给了这两个处于对立面奖项的候选人一个直接对话的机会。

特奖候选人谢廷玉说,他参加评选,是为了给自己三年来的学业做一个总结,他觉得写个人总结对他来说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而特普通奖候选人雏玉是谢廷玉的学妹,她觉得自己与谢廷玉学长完全不一样,没有他身上的那些特质。雏玉认为,所谓的普通就是失败,比如上一门课,参加一个活动,都会有排名和竞争,那些顶尖的人就如同现在的特奖获得者,而大量的人是在各个场景反复失败,最后就变成了特普通。但其实这些人的价值观和特奖获得者是一样的,只是他们没有达到目标。

谢廷玉觉得,特普通奖并不是比惨,而是一种包容。“无论是特奖还是特普通奖,都是希望体现一个包容的价值观,需要包容更多样的个体,不要用一套模板化的东西来评价。特普通奖也是告诉大家,就算你失败了,但在特普通的环境中仍旧能够得到倾听和共鸣。”

image.png

北大学生“对话” 寻找“普通”的价值

“我觉得清华特普通奖的设立,能够跳开传统的固化逻辑是非常好的。可以让大家去重新思考清华特奖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清华特奖和我们学校的五四奖认可度和价值观不太一样,我们学校并不是特别强调要求用一个超人的形象作为学生的标杆。”清华近邻北大的学生李牧(化名)说。

作为中国象牙塔尖的学子,清华和北大被人们所向往,外界给了清华北大学生很多的光环。去年时,李牧突发奇想做了一个系列采访,内容就是“对话普通”。

李牧当时看到一篇网文推送,题为《一个北大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他将文章转发到朋友圈,得到不少共鸣。在朋友圈中,李牧说“光是比较熟悉的朋友里就有四五个抑郁的,最近看到一些毕业年级的同学在感慨,就觉得学会接受做一个普通人,对很多人来说是重要的一课。”

后来,李牧看到很多低年级的同学在转发这篇文章,都表现出了焦虑,于是他就想到要做一组“普通毕业生”的稿子,让他们讲讲自己的本科生活。

李牧承认,自身的经历也是做这个采访的原因之一。他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保研成绩卡在线上,但他觉得自己的经历也可能对别人有帮助。“如果只是那些特别优秀或特别糟糕的人才能被关注的话,那就太极端了。这样大家很容易把自己带入到失败者的位置上去,进而产生焦虑。但是,如果能看到更多跟自己相似的人,感觉就会不一样。”李牧说。

有了这个想法后,李牧首先要确定何为“普通”,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学业绩点作为标准,也就是绩点排在专业25%-75%之间即为普通。“这是一个可以量化的东西,因为引起大家焦虑的,往往都是可以比较的、有指标的东西,绩点最直观。”李牧说。

由于“对话普通”的征集是在朋友圈进行的,所以最后接受采访的基本都是李牧认识的同学,但他发现即便是相熟的同学,在聊得如此深入之前,很多人的想法和经历他其实都并不了解。

最终,李牧的“对话普通”一共推送了17篇,16位同学接受了采访,另一个是他自己。他将自己上大学以来的心路历程写了上万字的文章,虽然自己在北大学生这个群体里并不出色,但仍收获了4700多人的阅读。有一位同学读了李牧的这篇文章后留言说,很多经历都和他很相似,比如:喜欢读网文,上了北大以后想在校期间写网络小说,并且同样都至今没有动笔……

李牧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对话普通”系列文章推送后,收到很多留言,大家普遍反应看过后都感觉焦虑和紧张都减轻了不少。还有同学将这系列文章推荐给身边同学,认为这是保研季最值得推荐的东西之一。

其中第三篇推送:《从元培心理跨考中文》,讲的是元培心理学院的学生保研失败,但是最后又成功考回北大的故事。这一篇推文让很多保研绩点并不算高的同学看后很受鼓舞,他们发现升学之路并不只有保研这一条,就好像人生的路并不只有一条一样。

“能对大家有帮助,我觉得很欣慰,或者说很值得。”李牧说。

保研失败但通过考研继续在北大读书,这样的“普通人”在外界看来其实一点也不普通。除此之外,“对话普通”中还有很多北大学子,他们中有的人拿下双学位,有的人在本科的时候就发表过学术论文……做完这个系列报道后,李牧发现,其实每个普通人背后都有不普通的一面。

对于现在大学生所处的内卷时代,李牧认为,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很多学弟学妹面临的处境比此前更要艰难,资源更少,竞争成倍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向着刷绩点刷简历的方向去努力,结果刷上去的难度自然也就增加了。

但李牧不认为“反内卷”就是更好的方式。他觉得“反内卷”的意思是不参与竞争或者消极抵抗,是选择“躺平”。但在当前的环境下,这种方式其实没有作用的,因为消极抵抗只会让自己的能力停滞不前,最后变成了自己的劣势。在他眼里“普通”和“反内卷”其实并不等同,甚至说差别很大。

“接受普通,是承认内卷的大环境,也接受自己在这赛道中不上不下的位置,但还是要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和努力的方向。而所谓‘接受’,是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够踏踏实实的看到成果,可能在这个赛道上是一个普通人,但自己却不会因为普通而感觉自己很差。”李牧说。

在“对话普通”这个系列的开头,李牧这样写道:这所学校太引人注目了。优异者的故事,在表彰的通稿里写过太多遍;那些特异者,乃至惨痛失败者的故事,新闻媒体也从来不吝挖掘。而更多人,似乎失去了声音,入学时,我们从搜索引擎里探究他们的过往,毕业时,却没有人知道他们变成了什么样……感谢我符合要求的朋友们愿意接受我的采访,我能展现出的例子当然还远远不够囊括那些可能性的全部,但我想,他们至少可以证明,有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抵达“终点”。

专科生创建“普通学”小组 学会了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就在以“清北”为代表的的高校学子们进入毕业季的前不久,豆瓣里出现了一个叫“普通学”的小组,不到1个月的时间,组员已超5000人。这个小组的创始人陈城(化名),是一名普通的专科学生。今年刚毕业的他,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目前在广州从事互联网运营工作,每天过着“996”的生活,记者跟他联系时是周日,他还在加班,他说,自己也没有过人之处,会的东西也比其他人少,日复一日上下班,乃至于人生的故事都是普通的。

因为类似的经历,当他在知乎上看到“为什么有成功学,却没有普通学”的专题讨论后,一下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曾经,他也幻想自己会是“万里挑一”之人。但大学候,他发现,自己从里到外,都不是。

于是今年3月,他在豆瓣上创建了一个名为“普通学”的小组。最开始,他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树洞去实践和探索,然后在豆瓣里分享出来。小组人数增长很快,如今已有近14000人。很多人在里面分享自己普通的经历。

根据大家的分享,以及自己对于“普通学”的理解,陈城给小组分出了四个栏目,其中有个栏目叫“自我成长”。他说,自我成长和普通学并非矛盾关系。“普通学并不是教人彻底‘躺平’,做个废物;也不是对生活得过且过。它是教人认清自我,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普通,不对世俗定义的成功那么焦虑,进而导致自己真正追求的东西被迷失掉。认清自己,便是自我成长的开始。所以,两者并不矛盾。”

在陈城看来,要理解“普通”,首先需要理解“成功”。他说,世俗成功的标准,无非是金钱、权力、事业等等。而与之相反的,就是普通。但陈城心里,成功意味着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你的目标是家庭幸福,实现了这个目标,那么你是成功的。如果目标是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实现了这个目标,那么你也是成功的。这种对于成功的定义,不会受锢于金钱等单一的评价体系,而是有更多的评价标准,能够加入进来,更加关注“人”本身。

但是,随着组内人数增长,陈城也无奈地发现,组里“躺平”的气氛日益浓厚。他并不喜欢这种感觉,“如果小组里都是这些,直接叫‘躺平学’算了”。不过,他也表示,自己未经他人苦,没法感同身受,所以不会去评价什么,只是希望他们能得到暂时的喘息,“而我自己会自我改变。”

最近,组里出现一种言论,叫“普通学已经过时,现在盛行失败学。”在底下,陈城发了三段评论,“‘普通学’不是为所谓的‘精英阶层’失意所准备的平台,更不是自怨自哀‘自我安慰’的躺平地方。”他说,小组的初衷,是希望大家能够先学会接纳自己,把“普通”的事情做好,不好高骛远。专注当下的事情会升起平淡的幸福感,之后的事情会越做越好。

同时,在自我成长的栏目,他也发了感悟。他说,当承认自己的普通之后,自己反而更加努力。他开始看书、健身,规划作息,晚上12点准时休息。他觉得自己在越变越好。最开始,周围的环境,会让他说一些空话套话。现在,当别人问他薪资的时候,他不会像以前一样掩饰自己,而是直接告诉对方,自己确实没钱。以前,他不会用拼多多,因为很多人说“low”。现在,他会很自如地使用拼多多,“适合自己的是最好的。”

无论是在小组发表评论,还是分享自己成长的经验,他觉得这都是对小组氛围的宏观微调。他说自己没办法改变和评论别人的想法,只能通过自己的行动,产生一点点微小的改变。

在小组的这几个月里,通过与组员沟通互动,陈城也逐渐在反思自己的人生。他发现,自己越来越能够看懂,什么是群体压力下被迫追逐的事情,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去做的事情。他提到自己的一个哥哥,本来为自己规划的是考公务员,并没有必要非得考研究生,但是在学生群体里,考上研究生,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成功,所以他也去追逐。“就好像是那种坐高峰三号线,不想上车被人挤上车的感觉”。陈城发现,现在他也更能够控制自己盲从的欲望。在决定做什么事情之前,他会给自己一定的时间,让自己冷静下来。“冷静之后,眼界会更加开阔,不会那么钻牛角尖。”

创建“普通学”小组的几个月来,他开始从焦虑于自己身上的“普通点”,转变为去寻找和发扬自己的闪光点。这种思维的转变,是他最为开心的。现在,他要求自己说真话、待人和善,他觉得自己正在向着自己喜欢的样子转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image.png

他给记者发来一张照片,照片里面,一面光洁的镜子照出一颗鲜嫩的苹果,但苹果的背面,其实缺失了一大块果肉。成功者是这样,失败者也是这样。只是镜子放置的位置不同而已。

实习生 陈晨 陈银霞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子渊
编辑/白龙

相关阅读
北京市通学公交线路增加至270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7
朝阳区明日新开两条通学公交线路 北京市通学公交线路将增至270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3
通学车有啥“魔力”,孩子们这么爱坐?揭秘——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3-05
北京通学公交将扩大至东城等八区,二代通学车开展全要素演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2-23
新年将至,通学公交小乘客收到小礼物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2-29
驾乘人员客串老师 “通学公交”成流动课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8
昌平阳坊镇开通两条“通学线路”学生班车,家长学生免费乘坐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1-22
视点 | 北京市通学车现场观摩会在清华附小清河分校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