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垃圾分类一周年,万科公益基金会在行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5-11 16:09

2021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满一周年。一年来,北京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三率”大幅提升,分类效果超出预期,垃圾减量成效显著,设施体系初步实现系统性重塑,综合治理效果不断显现。目前全市已创建形成了835个示范小区、村,约占小区、村总数的5%,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这其中,由万科公益基金会支持北京市石景山阿牛公益发展中心发起的北京市海淀区社区多元参与垃圾分类试点项目所在小区入选了北京市2020年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名单;另一个项目所在小区——北京西山庭院入选北京市2020年第二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名单。

万科公益基金会自2018年起开始实施5年战略规划,以“可持续社区”为目标,聚焦“社区废弃物管理”议题,围绕“研究-试点-赋能-倡导”的价值链,支持多类合作伙伴开展行动探索。在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的一年里,基金会从理念倡导、实践落地、技术支持和数据报告等方面着手,与合作伙伴共同发起了多个垃圾分类相关的项目。站在一周年的节点上,一起来回顾万科公益基金会助力北京垃圾分类实践的行动吧。

北京西山庭院:从“垃圾分类”到“社区建设”

北京西山庭院从2004年就开始探索实施垃圾分类,它是万科住宅中第一个系统性尝试垃圾分类的小区之一,也是国内最早开始尝试厨余就地处理模式的小区之一。

2018年底,西山庭院被列为万科公益基金会探索以养殖黑水虻和堆肥等方式为主的“低耗能、生态的、可持续的厨余垃圾分散式就地处理”模式的试点小区。基金会将北京昊业怡生科技有限公司的黑水虻养殖处理厨余模式引入小区,并采用绿化垃圾堆肥处理技术,使西山庭院厨余垃圾减量将近40%。

为培育以完善垃圾分类系统为目标的可持续社区力量,2019年基金会支持北京盖娅设计在西山庭院开展居民参与的社区花园建设活动,并通过本土植物与废弃物利用拉动居民参与垃圾循环。2020年7月,基金会支持北京市西城区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在西山庭院开展系列自然教育主题活动,以儿童为切入点,通过“小手拉大手”,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社群互动方式,探索联通前端居民参与动员和末端处理系统的垃圾分类社区模式。

建设部社区垃圾分类:从“一个社区模式”到“夯实人力基础”

万科公益基金会支持北京市石景山区阿牛公益发展中心,并与万科物业保持紧密合作,在解决建设部社区垃圾分类的难题的同时,探索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城市社区垃圾分类模式。项目立足于示范社区建设的定位,直面社区垃圾分类的难点与痛点,从人、设施和制度三方面协同开展工作,尤为注重积极发挥社区里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理顺社区内外各类主体责任分工,逐步建立社区垃圾分类管理长效机制。

在多方努力下,社区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的成效明显。2020年5月以来,社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这三类垃圾经历了由升到降的变化,而其他垃圾则呈现逐月下降的趋势,四类垃圾的总和也则呈现逐月下降的趋势。该小区荣列《北京市2020年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

公益1+1之绿缘计划

2020年12月,在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的指导下,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及其运营方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发起“公益1+1之绿缘计划”,旨在充分发掘社会组织专业力量,促进首都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万科公益基金会出资165万元,资助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垃圾分类与减量等社区环保工作,并由发展服务中心及北京协作者为接受资助的社会服务机构提供能力建设、监测评估和行动研究等一揽子专业支持计划,保障社会服务机构的项目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2021年4月1日项目资助信息正式发布,4月28日,评审组专家组对提交的80份项目申报书进行了评定,拟对17家社会服务机构、4家社区社会组织申报的项目进行资助。

垃圾地图数据平台:让垃圾分类智能化

2020年5月,万科公益基金会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共同开发了“垃圾地图数据平台”,并在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的指导下,发起“指尖环保——随手拍点亮小区垃圾分类”项目,希望能协助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相关方掌握城市社区垃圾分类相关情况及动态数据,推动多方参与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回收再利用。

垃圾地图包括三个板块:城市垃圾地图、企业垃圾地图和社区垃圾地图。其中垃圾地图“随手拍”功能,提供了人们拍照上传分享身边小区或公共空间垃圾分类情况的渠道。从2020年6月开始,多家环保机构及其志愿者组成了垃圾分类观察团,借助“随手拍”功能,在多个城市记录社区垃圾分类状况,通过数据和市民参与的方式,反映相关城市垃圾分类的现状,分享最佳实践,识别存在的挑战。

“垃圾地图数据平台”不仅包括垃圾相关的各类科学数据信息,更强调基于数据展开分析,并提供政策完善建议。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联合自然之友等多家机构撰写发布《2020年垃圾分类观察报告(一)》和《社区垃圾分类亟需建立标准模式》并将后者递交生态环境部、北京市政府、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得到北京市领导关注并跟进。在报告的基础上,IPE和万科公益基金会还总结撰写了《关于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建议》,期待社区垃圾分类的成功经验带动全国更多城市有效推进垃圾分类,促进资源循环再生利用。

2020年城市社区居民生活废弃物管理信心指数和意识行为研究报告

万科公益基金会与北京零点有数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进行“城市社区居民生活废弃物管理信心指数研究”已连续三年,总体已涵盖24个城市,近300个小区,近10000样本,其中,2020年的研究覆盖了全国15座城市。

2020年报告显示,总体上居民生活废弃物管理的意识、分类行为与正确率以及废弃物管理信心都比去年有所提升,废弃物管理整体向好发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政策作用积极,居民垃圾分类主体意识较强,但仍待向行为转化;同时,目前国内城市社区生活废弃物管理中依然存在一些薄弱与待改进的环节,基层分类管理有待深入,需要多方参与,向更精细、更高阶、更多元的方向迈进。此外,2020年爆发的从新冠肺炎疫情影对城市废弃物管理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阻碍了分类推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居民的环境与卫生意识,本次疫情也有可能成为全国推进废弃物严格分类管理的一个良好契机。

故宫零废弃项目启动一年,科学调研助力故宫减负

2020年1月16日,故宫博物院和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故宫零废弃”垃圾分类项目,计划两年内通过“零废弃办公”和“零废弃游览”,将故宫打造成为国际领先的“零废弃博物馆”。

伴随着“故宫零废弃”项目的实施,故宫博物院在开放区域配备了四分类垃圾桶,观众可以根据详细的图示分类投放,保洁人员会再次对垃圾进行分拣、收运。

万科公益基金基金会还与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合作,开展一系列环境行为学调研,为“故宫零废弃”项目实施提供理论与数据基础。面向观众开展的“游览行为与环境感知调研”活动通过邀请观众佩戴智能设备、填写调研问卷等方式,完成“参观体验”的多源数据搜集,并反馈至故宫博物院环境设施的布局设计中。此外,清华大学的《故宫环境行为调查与环境品质提升研究》课题也同步在网络上进行,收到来自全球的1300余份有效网络问卷和600余份现场调研数据,研究初步成果获得了故宫博物院的认可,后续将继续开展深入研究。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年来成效初显,下一步,北京市还将继续巩固提升市民家庭自主分类水平,健全分类设施网络,加快可回收物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垃圾清运不及时专项治理,大力推进源头减量工作。

同样的,万科公益基金会也将继续秉持“面向未来 敢为人先”的理念,深化社区废弃物管理工作。基金会秘书长陈一梅表示:“在北京,万科公益基金会社区废弃物管理旗舰项目做了点,线,面。没有足够,只有持续努力。核心是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秘诀是靠大家。”

日前,”公益1+1绿缘计划“拟资助名单和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二期)入选试点名单已顺利完成公示,近期还将举办第三届中国社区厨余资源化利用研讨会暨社区堆肥师培训会。不仅是北京,结合此前的试点工作,万科公益基金会将从社区废弃物管理项目实践中收获的成果和经验“工具化”,逐步强化基金会集赋能、倡导和智库于一体的“平台”概念,在全国范围内助力更多地区开展垃圾分类实践工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桁
编辑/李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