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从武汉返回的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国肺移植第一人”陈静瑜抵达北京准备参加今年的全国两会。
今年4月18日,国务院新冠肺炎联防联控医疗救治组成立了以陈静瑜为组长的国务院联防联控医疗救治肺移植专家组。同日,陈静瑜逆行武汉展开救治,为两名新冠肺炎患者成功实施了双肺移植手术,使患者重获新生。作为全球首个尝试为新冠肺炎患者做肺移植手术的医生,陈静瑜在不断总结经验,将自己在抗“疫”中积累的肺移植经验分享给海内外的同行。
这次全国两会,陈静瑜总结了疫情期间自己的所思所想,他希望有关部门将武汉封城日、也就是1月23日设为“国家公共卫生日”,并为发展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
谈逆行武汉抗疫经历:令他感触最深的就是国家不计成本地救治患者
北青报:疫情发生以来,您也和成千上万的白衣天使一样奋战在治病救人第一线,您为何会想到用肺移植的方式去救助武汉患者?
陈静瑜:今年2月29日,我们团队在江苏无锡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新冠肺炎晚期肺纤维化病人的双肺移植,3月10日成功完成全球最高龄的新冠肺炎晚期肺纤维化病人的双肺移植。至此,我们已经在新冠肺炎患者肺移植手术中形成了一整套流程,包括如何来确定适应症、如何确保手术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术后康复保障等规范,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又想到了武汉许多新冠肺炎晚期的病人,他们依靠呼吸机、ECMO(人工心肺机)苦苦支撑,如何减少他们的死亡率,增加病人生存机会?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就提议组建全国新冠肺炎肺移植团队,自愿报名加入国家肺移植团队的筹建并奔赴武汉参与救治。我是4月16日得到国家卫健委通知,让我们准备前往武汉支援肺移植救治工作。
北青报:肺移植并不是常规性的挽救新冠肺炎患者的手段,但为他们做肺移植有什么意义?
陈静瑜:肺移植确实不是一个常规性的治疗手段,国家卫健委的诊疗指南中也没有提到。但是在疫情之下,为新冠肺炎患者做肺移植体现的就是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迄今为止全国已经开展了7例相关的手术,包括无锡人民医院、深圳第三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除了1例失败之外,其他的6例都很成功。我自己做了4例。
北青报:新冠肺炎患者救治需要的是多学科的力量,您带了怎样的团队前往武汉驰援?
陈静瑜:肺移植的病人能够活下来就是需要多学科团队协同,所以这次前往武汉的无锡人民医院的团队中就有多学科人员,包括麻醉学、重症医学、ECMO和呼吸机管理、护理等人员,我们肺移植核心团队的成员都去了武汉。这就是团队作战,不光我是一个胸外科大夫去做手术,做好了还得会维护、会管理,实现精准治疗。
北青报:在武汉抗疫,让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陈静瑜:这次疫情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们以为可能国家对这一类危重症病人的救助会顾及很多东西,比如,会考虑他有没有经济基础来支撑。但是在疫情期间,我深深受到了震撼,一批又一批的医疗队员蜂拥到武汉支援。两到三个月时间的ECMO支持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次我们国家真的是做到了不惜成本一心救治。
就拿肺移植来说,普通的肺移植一般要花费六七十万,而新冠肺炎病人的治疗花费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在手术时,单是负压手术间就要七八万,再加上每个人的防护设备等。手术做完之后,还要安排七八个医生、20个护士三班倒看护,直到患者康复。要在平时,一个医生可以管几个普通病人,但是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成本很大,从这一点来说,让我感触很深,不管是疫情保卫战还是我们的医疗救助都非常震撼。我把这些事情讲给国外的同行听,他们也觉得不可思议。
谈中国肺移植抗疫经验:鼓舞了意大利米兰的同行 中国经验受到国际认可
北青报:您是最早为新冠肺炎患者做移植手术的人,您在这段时间里,跟国外同行分享了哪些中国的抗疫经验?
陈静瑜:在国际上来说,中国是率先开展这类肺移植手术的,我们的中国抗疫经验正在得到推广。这次,我们总结并撰写了相关的文章,发表在了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并得到了国外同行的关注。所以也有国外同行发邮件来问我,比如问是如何选择新冠肺炎晚期肺纤维化患者的、手术适应症在哪里、病毒转阴如何评判、如何做手术,手术完了之后病人体质很弱,在免疫力很弱的情况下,如何来用免疫抑制剂防止病人感染、提高成功率等。所有的这些问题,我们都已经通过早期的经验传递给了国际社会,让他们少走一点弯路。
北青报:您认为在国际社会上,中国新冠肺炎病例肺移植案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陈静瑜:20日晚间有个令我十分欣喜的事情,意大利米兰肺移植中心的同行给我发了信息,受到我的鼓舞,他们应用了我们的经验,成功完成了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的肺移植手术,他们的病人刚脱掉ECMO,对方说希望他的呼吸机也能脱掉,进入康复阶段,还对我表示了感谢。从这个事情中可以看到,我们中国的肺移植抗疫经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老外对我们也非常敬佩。在我们的鼓舞之下,他们也在尝试做这些手术去拯救病人。近期,还有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一位负责人也来问我如何开展新冠肺炎患者的肺移植手术,从哪几个角度去考察核酸转阴。
我们也跟国外的同行开展了多次远程交流,包括器官捐献、肺移植,以及新冠肺炎治疗方面的经验共享。近期我也在筹备一个国际会议,计划在6月底召开一个专门的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网络研讨会。
谈控烟:将继续建议警示性内容印到烟草盒上
北青报:去年两会期间,您呼吁加快推进国内卷烟包装采用图形警示,这个建议进展如何?
陈静瑜:全世界已有118个国家/司法管辖区最终确定烟草包装须采用图片警示要求,共覆盖世界人口的58%。然而,中国作为全球烟草产量第一、吸烟人数最多的国家,至今未能实施这一举措。去年我提出了建议,呼吁加快推进国内卷烟包装采用图形警示,但烟草方面给我的答复我还是不满意的,他们不太想把那些警示性内容放到烟草盒子上去,所以今年我还要继续说。
北青报:您认为目前我国控烟成效如何?
陈静瑜:控烟方面,我们总的来说,室内的控烟已经有成效了,但是二手烟的危害还是很多。我认为控烟更多的是要领导带头,哪怕是吃个饭,领导带头不抽烟,那其他人也就不好意思抽了。
另外,我国是烟草大国,也是肺气肿大国,有将近一亿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这个病主要与烟草有关。所以我提议,要设置国家公共卫生日,公众预防意识要加强,烟草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花了很多的钱去治病,不如我们花钱去预防。
北青报:在您的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里,总能看到很多“惊悚”的病肺照片,您为什么把切下来的这些病肺发在微博和微信上?
陈静瑜:作为一个呼吸科的大夫,呼吁控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也一直坚持将切下来的病肺发到微博上,尽管也有一些非议,但这些照片都是征求病人同意之后才发的。有的病人就很配合,做完手术之后拍了照片发出来,甚至让我们录像,这可以让患者现身说法,劝大家戒烟,关注自身健康。
谈两会议案:建议将1月23日设为“国家公共卫生日”
北青报:今年上两会,您带来了什么议案?
陈静瑜:这次我带来了两个建议,其中一个是《关于大力发展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建议》,这是从本次疫情中的总结思考。我们要从国家层面制定公共卫生体系的发展计划,加强公共卫生的硬件建设。同时,培养足够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的人才,让他们安下心来进行卫生防疫工作。希望社会上要像关心临床医生一样关心公共卫生,尊重公共卫生的贡献,了解公共卫生都在做什么,特别希望在新冠病毒肺炎受到控制以后,中国能开展公共卫生改革,巩固公共卫生的队伍,把中国公共卫生队伍真正建设成一支捍卫中国公共卫生安全的能够战斗的队伍;此外,还要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与制度建设,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与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系统,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提高政府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等等。
北青报:您为什么要建议将1月23日设为“国家公共卫生日”?
陈静瑜:这是我的第二个建议。我发现今年在中国武汉开始的这场世纪疫情暴露出社会治理诸多的短板和不足。要夯实社会治理的基础,我便提议设立“国家公共卫生日”,既是纪念抗疫战争的成绩,也是为了进一步唤起和增强公众的公共卫生理念、提高公共卫生安全的认知,有利于社会加快健康中国建设,倡导现代与文明的生活方式。
1月23日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武汉封城”的雷霆行动,对上千万人口的城市采取这一措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决定。这一行动不仅迅速有效遏制了疫情在中国的蔓延,也大大降低了病例输出到其他地区与国家的风险,为全球疫情防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一天应该载入史册。把每年的1月23日设为“国家公共卫生日”,也可以时常提醒民众保持健康意识,让公共卫生理念融入社会文化,使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北青报:您一直在为尘肺病人的救治奔走鼓呼,今年是否有相关的建议?
陈静瑜:有,这个建议我还在写。这是跟中华器官捐献发展移植基金会一起酝酿的建议,希望能针对尘肺病人成立专项救助基金,对晚期尘肺病人进行医疗救助,这应该是造福晚期尘肺病人的福音,希望国家能够采纳并支持我的建议。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赵红信
校对/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