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一个特殊的日子。虽然身处抗疫一线,但那份爱没有少。今天,我们收到了北医三院的一封家书,以及几篇来自北医三院援鄂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日记。他说,等她回来,就要带着她去领证;他说,来武汉后,常会湿了双眼,或许是共情,或许是被激励;她说,要一同携手“万里长江横渡”,只为“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他说,自己不在的这一周,女儿老说想他了。
窗外雨雪纷纷,触摸这些真挚的文字,让我们一起感受那份温暖和信念。
❤️“等你回家,就去领证”
作者:北医三院援鄂队员霍天衣的未婚夫 张治博
今天是2020年2月12号,北京今天重度雾霾天,我叫张治博,是一名中医医师,就职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华信医院中医科,平时的工作是在门诊上用针灸推拿诊治病人,受到疫情的影响,我从2月4号开始就停止门诊工作,在家进行待命。
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大家总是开玩笑说终于到了在家睡懒觉也能给国家做贡献的时候了,但是我现在每天起床后总会给自己制定一天的作息计划。里边有一天的饮食、学习专业知识、锻炼,不敢放松。因为我的未婚妻,现在正在武汉医疗一线上对抗这场战“疫”。
她叫霍天依,是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普外科的一名护士。我俩的恋爱剧情很俗套,经人介绍,然后相知相爱。毕竟两个在医院上班的人,都没有很多时间去寻找另一半。起初我并不太想找医院临床工作的人,毕竟我自己在临床深知临床工作的不容易。但是真正接触天依以后,我觉得她真的是有很多优点的一个人,深深地吸引我,也不再在乎职业问题,义无反顾地追求。后来我才知道,她也有过这样的顾虑,我为了打消她的顾虑,跟她商量好,以后总会有一个人是顾家的,只不过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2020年2月2号,本来是我俩领取结婚证的日子,但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取消了,我俩在中午的时候收到了北医三院通知:作为援鄂医疗队员,明天即将开始培训,随时都会奔赴一线。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还算平静,知道她之前就报了名。通过每天的新闻了解到武汉的情况不容乐观,这正是国家需要她的时候。
之前我俩聊天的时候就做过假设,假如她去了一线,我一定要肩负起照顾好家里的责任。我当时脑子里最先闪过的念头就是我想在她临走前和她领证,让她成为我的妻子。结果战“疫”瞬息万变,在2020年2月7号,我们打算领证的前一天,她就跟着派遣队出发了,奔向了武汉,成为了逆行者。
2月6号下午我接到了她的信息,说可能今天晚上就要出发。我和我的父母及她的父母都在她结束培训后赶往她医院。6号,北京已经下了两天一夜的雪,路上有冰,不好行车,天依的爸妈从顺义赶过来,为女儿践行。到了医院,我让她跟四位老人说明了情况,家里人既表示理解支持天依的工作,也流露出对天依的不舍和担心。整个晚上我都陪在天依身边,帮着开导我们的父母,始终和天依站在一起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
2月7号,是她们抵达武汉的第一天,同时也是天依爸爸的生日。我早上驱车到顺义陪天依爸爸妈妈一起庆生,与叔叔阿姨一起等待天依传回的信息。
说不担心那是假的,在天依临出发前,我给她准备了一些补气血的中成药、热膏药等。用我自己力所能及去帮助她。她到武汉后我俩就充分的交流,了解到她的生活工作环境后,也渐渐对她更加放心。还会在她很忙碌的时候,去给我们的父母介绍她的情况,让家里人放心。我知道现在正是战“疫”最要紧的时候,武汉的人民正是需要全国医护的支持才能度过难关。我相信每一个去武汉抗战的逆行者都会安全的回到家中。
我现在只想对天依说:你尽全力去保护国家,我会尽全力照顾好我们的小家。等你回家,我们就去领证。
加油霍天依!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来武汉后,常会湿了双眼,或许是共情,或许是被激励
2月12日 作者:北医三院急诊科医生 付源伟
作为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员,今天是我到武汉的第5天,“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句出征时的口号仍徘徊在脑海里。
记得刚接到医务处通知被选为援鄂队员时,我七个月大的女儿正在发烧,但同为急诊科医师的爱人非常支持我到一线去,她自己也积极报名了。有的同事甚至出发时都没来得及回家一趟,但疫情紧急,没有人用任何理由推脱,大家在5小时内就集结起来开赴首都机场,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非紧急避难人员”。“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大敌当前,我们必需冲在最前面,保卫我们的人民。
初到武汉,疫情比我想象的还要严重,作为湖北孝感人,我的家乡也是重灾区,来到武汉后,看到曾经最繁华的江汉路如今门庭冷落,繁忙的长江轮渡如今冷冷清清,心中五味杂陈。但下车后,司机师傅热情地帮我们搬运行李,路上仅有的环卫师傅看到我们都高声大喊“武汉加油”,酒店的工作人员放弃休息,尽最大努力为我们提供生活保障,还有社会各界人员为我们捐助的物资,我看到了一股力量。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太多力量在我们身后提供支持和保障,我可以自豪地说医务人员此时此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爱戴、理解和支持。很多人称我们为“英雄”,但我想说我们不想成为英雄,我们宁愿默默无闻以换取大家的健康。
在接管病区后,我们收治了第一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从他们迫切想要得到治疗的言语中可以看出武汉的病患真的不容易,在听说我们是从北京来援助武汉的时候,一位阿姨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说“北京来的就是不一样啊”。尽管我们每一个人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根本无法分清我们是谁,但正如一句歌词“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都叫“医务人员”。
来到武汉后,经常会莫名的眼睛湿润,或许是共情,或许是被激励,或许是被大家的斗志感染,也或许是因为爱与被爱。这时我想起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是我们这批80、90后对社会的责任,希望疫情散去,我们摘下口罩,“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2月11日 星期二 阴 作者:北医三院护士 王亚平
时间如白驹过隙,来去匆忙,转眼间已是到达武汉的第五日,小雨刚过,眺望窗外,虽无孤帆远影,但也未现碧空,天气依旧伴着这安静的城市密布阴霾。跟随队伍抵达武汉后,甚至还来不及好好地和这座城市问声好,就被接踵而至的培训会议迅速带进了抗击疫情的紧张节奏。
回忆抵鄂当晚的培训现场,乔杰院长深情地鼓舞每一位支援队员:“我们到这里都是战士,一定能打赢这场仗!”袁晓宁主任说:“多一些培训、多一些练习、多一些叮嘱、多一些责任,才能使我们多一分安全,多一分健康,使患者多一分医疗资源、多一分生的希望!”听到这里,我不由得备受鼓舞,回首环顾会场,虽然已是漆黑的夜,但那一双双本该困倦的双眸却无一不闪烁着责任与使命的光芒。这场景难以言喻,像是一缕缕微光汇聚在一起,形成璀璨斑斓的极光束,平凡的会场仿佛因爱与希望化作了浩渺广袤的星辰海洋。
那一刻,身为一名北医三院护理人,我无比自豪。是的,我们是三院人,我们是援鄂国家医疗队的光荣一员,我们坚信不管后面会遇到什么样的荆棘丛生、什么样的层峦叠嶂,都定能不畏艰险、排除万难,化腐朽为神奇,用爱与汗水倾情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携手并肩打赢这场抗击疫情的大仗,让这座城市恢复往昔的模样,就像毛主席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到的那样,让我们携手“万里长江横渡”,只为“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利用下班时间自学
2月11日 作者:北医三院肾内科护士 王朋朋
我随国家医疗队来武汉支援已经17天了。每次下班开会讨论解决临床所遇见的问题,制作工作流程,我们的工作慢慢顺畅了很多。北医三院第三批医疗队2月7号抵达武汉,他们大多都是轮转过或在ICU工作的。经过一天紧张的培训,在乔杰院长的带领下,2月8号晚正式开启疑难危重病房,解决了危重病人治疗的难题。危重患者大多数都需要呼吸机治疗,第三批队友几乎都擅长呼吸机,不由得对呼吸机大咖心生敬慕,我下班后利用空闲时间自学,不断向他们请教,进步很快。我相信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疫情会很快被控制。战友们,加油!
❤️给病人送上写有祝福与鼓励的卡片
2月12日 武汉 多云 作者:北医三院肿瘤放疗科护士 马骏
今天下夜班,上午11点多回到酒店,吃过中午饭开始休息。下午醒来,昨晚夜班的事情还历历在目。
昨晚接班后,北医三院的病房共收治了43名患者,其中7名病危患者,全部需要呼吸机支持治疗;另有36名重症患者。我们的护理任务比以前繁重起来。
有位88岁的患者,血管条件很差,我们的护士发现抽静脉血十分困难,想改抽动脉血,但是我知道动脉血抽取后需要长时间按压止血,这会增加我们护理人员感染风险,于是我说要不然我来试试,所幸,凭着这么多年护理工作积累下来的经验,我一针下去就把血抽出来了,自己别提有多高兴了。
清晨,病人们逐渐醒来,我们把事先写给病人的祝福与鼓励的卡片送到了每一个病人的手上,病人们都微笑着对我们点头表示感谢。有位大妈,看见我们尤其激动,边哭边为我们讲述她的故事。她年前去火车站接儿子儿媳的时候,不幸被感染,而且还传染给了她的儿子。她对我们说:“你们来了太好了,谢谢你们能来为我们治病,我在家的时候都要崩溃了,现在真是特别后悔坚持让儿子儿媳来武汉过年”。我们安慰着她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您也会好起来的,您要自己加油啊”。
这些小事,我们每个队员工作中都会遇到,虽然以前在三院遇到的难扎的血管更多,但是在这里的成功更让我们有成就感;虽然以前在三院也遇到过许多病人对我们敞开心扉,但是在这里需要我们更加认真地倾听,真诚地给予患者鼓励与慰藉。是的,一切都会好起来,一切都会过去,希望这些经历过苦难的病患,能在我们的治疗护理下,早日走出病房,早日与家人团聚。
❤️“你不在的这一周,女儿老说想你了”
2.12 援鄂第六天 阴转晴 作者: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医生 孟庆阳
在逆着人海的方向
有一束由万种力量凝聚的光
正在穿过黑暗
很荣幸
我是这万分之一
从接到通知援鄂到现在,一晃已接近一周。今晚和家人视频,爱人说你不在的这一周,女儿老说想你了。视频的时候爱人问女儿,是不是想爸爸啦?女儿看着我,反倒有点害羞地低头,跑开去玩了,过一会又跑到镜头前和我说几句话。在爱人问我“今晚上吃饭了吗”我说“吃了”的时候,女儿随着就问我“吃的什么呀?”,真不知道2岁4个月的娃,为啥会像个小大人一样。来的时候匆忙,顾不上和他们细说,每天和家人报平安,是让他们放心最有效的方式。
在我们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抵达驻地的时候,乔杰院长、沈宁院长、袁晓宁主任和葛庆岗主任带着第一、二批的队员在门口迎接我们。动员会上乔院长说我们北医三院向来是能打硬仗的,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沈宁院长是呼吸科的专家,除了诊治危重症新冠患者,还肩负着照顾我们的责任。她在微信里对我说:一定注意保暖,好好休息。有什么不舒服随时找我,呼吸科专家随时为你服务。袁晓宁主任是感控专家,同时也是临时党支部书记,一项项考核看着我们穿脱防护服,连日的劳累让她的声音都嘶哑了。怕武汉太冷我们不适应,袁妈妈特意带着张佳男给我带来了电热毯,帮我更换了被罩床单并把电热毯铺上。葛队来看我的时候,说:兄弟,别怕,不要有心理压力。这种疫情状态下的身体和精神淬炼,是平时比不了的,你们会更好的。他们,是我们北医三院援鄂队伍的定海神针,会把我们安全带回家,一个也不能少!
北医三院是务实高效的团队,我们来的时候,前两批的队员已经梳理了流程,制定了诊疗方案,创建了简明问诊模板和医嘱模板,以及一整套的交接班、接诊、转科、外出检查等流程。让我们后来的人得以更快的适应战疫工作。北医三院同样是温暖团结的团队,大家有困难的时候,都会相互搭把手,相互提醒保暖、通风、防护。
我们的大后方,也在关切的帮助着我们。工会为解决家里的饮食,给家里送去了米面粮油蔬菜。临行时,运动医学研究所敖英芳所长对我们说,援鄂队伍肩负着国家重任,大家完成使命的同时更要注意自身防护,在京的运动医学团队是援鄂队伍永远的后盾,在京团队会坚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运医的家人们,密切关注着前线战况,怕我们不适应武汉寒冷的天气,怕我们缺东西,怕我们防护不到位,给了我们足够的温暖。
我相信,有定海神针,有务实高效、温暖团结的团队,有坚定的大后方,我们肯定会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愿樱花盛开时,你我可以摘下口罩,自由相见。
❤️为了谁!她汗水湿透衣背
作者:“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心脏外科护士 桂莹莹
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
如果说人生是一片湛蓝的天空,
那么失意则是一朵漂浮的淡淡的云。
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场马拉松,
不同的路段会有不同的障碍,
只有坚信的决心,无论快慢,保持匀速,就会到达终点!
到武汉的这几天,似乎马上就适应了这边的生活。慢慢习惯了高度紧张的工作。病人里有高龄的老奶奶老爷爷,心里着实心疼。老爷爷带着无创呼吸机,行动不便,喘憋的有些厉害,心率快,呼吸急促,血压偏高。我们两个人帮爷爷换了衣服,可以让爷爷舒服一些。
因为穿着防护服,行动不便,身旁又有呼吸机和心电监测仪,我们费了好大力气才帮爷爷换下了衣服。汗珠子顺着脖子一路流淌了下来。帮他盖上被子,输上液,随时观察。看到他喘憋症状减轻些,后来还睡着了。我心里也踏实多了。
下班的时候,爷爷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都趋于正常。心里长长舒了一口气。希望下一个班他就能脱掉无创呼吸机,一天一天好转。
高度紧张的工作,下了班,人就像泄了气的气球,瞬间就倒在一旁睡着了。
无论生活多么艰辛,我们要相信会有光明的那一天!那一天阳光明媚,五彩斑斓。
❤️我们要消灭病毒,把患者抢夺回来
作者: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神经内科护士 张蒙
今天是我第二次进病房,又是3:00 -9:00的班。1:20起床、洗漱、换衣服,不到20分钟,一切全部搞定,也许是作为一个女生最“糊弄”自己的一次吧。立即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依旧是层层隔离穿戴,依旧是大家相互鼓劲和加油。进入病房,病人明显比上一次班多了很多,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交接工作、不明白的及时问清楚。
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带着氧气管,躺在病床上,说着方言,我努力倾听她想表达的诉求,肢体语言真是无国界,连说带比划,尽可能明白她的意思,也让老奶奶明白我的意思,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满足他的需求。从她偶尔一闪而过的眼神中,可以看的出她对身体康复的渴望,而我们每一名医护人员就是她的希望所在,我们必须与病毒、与时间赛跑。看着这些躺在病床上的患者都拼命努力的生命力,想和家人团聚。这些人和你我一样是普通人,这场病毒太残忍了,剥夺了多少无辜的人活着的权利!所以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让这场无情的疫情得逞,我们要消灭它,把我们的患者抢夺回来!!!
输液、抽血、呼吸机、测量血氧饱和度、测体温...时间辗转流逝,工作服都潮湿了,但是如果我们这段时间的汗水可以换回他们的生命,可以换回他们和家人的团聚,那真的是太值得了!
每天日常跟家里报平安,妈妈说“你的小侄子说小姑去武汉打病毒去了,什么时候能回来,小姑生日礼物都给我买了,还能陪我过生日么...”仅仅六岁的小朋友,稚嫩的话语,让我心口一紧,鼻子有些发酸…我一定会安全回去,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
尽管病毒肆意蔓延,在这场全民参与的阻击战里,爱和希望比病毒蔓延得更快。我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还武汉一个樱花烂漫的春天!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