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海淀区人力社保局了解到,该局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坚持抓源头、强预防、重调解,建立流动仲裁庭,搭建三层网格化调解格局;多方联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调解;线上线下齐发力,创新“互联网+调解”工作方法等,多措并举促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当好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员”,切实维护企业和职工权益,确保区域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利用流动仲裁庭就地化解劳动纠纷
据了解,海淀区仲裁院已经连续8年利用流动仲裁庭,为辖区公司企业提供法律宣讲及上门调解。打破传统的“坐堂办案”审理模式,在街镇、企业和高校设立了各式各样的调解组织机构,重点突出预防矛盾纠纷,对辖区企业做好法律宣传和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预防化解劳动人事争议的作用。
通过流动庭、公开庭、法律大讲堂等系列普法宣传活动,目前,海淀仲裁已累计对8000多家企业、1万多人进行了培训,编制仲裁建议书,针对案件处理中发现的用人单位不合法或不合理行为,对用人单位提出仲裁建议,以此规范企业合法用工,避免可能带来的劳动争议风险。海淀区某公司HR小侯这样评价说,“自从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在我们公司‘安了家’,公司内部发生的劳动纠纷就地就能快速化解,简直就像去楼下便利店购物一样快捷。”
实现全区29个街镇基层调解组织全覆盖
除了预防,海淀仲裁还注重改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调解模式,融合区、街镇、企业(高校)三级组织的力量,在海淀区仲裁院设立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工作站,为企业、职工搭建便捷调解服务平台。在仲裁分庭成立中关村多元化调解工作室,吸纳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咨询师、律师等社会力量参与调解,与军民融合产业园、外资协会协商建立调解组织,构建协调联动,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此外,还进一步完善基层调解组织建设,成功建立各类基层调解组织74家,实现全区29个街镇调解组织全覆盖,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及腾讯、同方、联想等典型非公企业建立调解组织。中关村街道、东升镇等一批街镇调解中心还被确定为全国及北京市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综合示范单位。同时,在指导基层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减少群众跑腿,提升群众满意度。
据悉,海淀辖区内的航天单位较多,人员安置及劳动关系也比较复杂,为及时高效化解劳动人事争议,2010年,海淀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在航天人才开发交流中心挂牌成立,海淀仲裁指派专人与调解中心对接,加强专、兼职调解员队伍建设,加强企业内部调解小组建设,对劳动人事争议重大疑难案件、群体性纠纷、信访案件跟踪指导,协助出具法律文书,把控处理程序的合规性,让航天单位实现了“矛盾不出门”“纠纷不出企”。
调解中心运行以来,累计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500余起,成功化解400余人次用工纠纷,航天劳动人事争议呈逐年递减的趋势,有效维护了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
在全区街镇100%推广使用“互联网+调解”
据介绍,“互联网+调解”工作实现了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有效地节省了人力、物力、精力,同时还极大地提升了化解劳动纠纷的效率和质量。作为“互联网+调解”首批试点之一,海淀仲裁已在全区街镇100%推广使用“互联网+调解”平台,并实时监测调解情况。截至目前,海淀区累计受理网上提交调解申请495件,已处理368件,调解成功250 件,调解金额达144万余元。
今年10月,马女士因与某科技公司发生争议,通过全国劳动人事争议在线调解服务平台提出调解申请。平台按照就近原则将该起争议分配给马连洼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中心调解员通过平台处理该起劳动争议,前后只用了5天时间,双方当事人只跑一次,就达成了和解协议。
同时,海淀仲裁还注重以信息化手段便民利民。在2017年,海淀区就率先在全市实行调解文书网上审查确认,实现调解书立等可取,双方当事人再也不用跑到仲裁院进行文书置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企业和劳动者的时间。2018年,这一做法在全区推广;2019年,还推出了仲裁文书电子送达,一机实现案卷信息查询打印等快捷便民服务。
此外,海淀仲裁持续推出系列创新举措,在全市率先出台《拒不执行基层调解组织调解协议快速处理办法》,如果达成调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采取基层调解组织指引另一方当事人到仲裁院案前调解庭处理等方式,提升基层调解组织公信力,增强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还有,在立案服务大厅增设6个特约调解服务专窗,在庭前证据交换环节对当事人进行询问调解,主动提供服务提高调解效率,为办事群众节省时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编辑/李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