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修养》新书上架 12位跨行业翘楚审视设计背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19-04-17 20:00

把设计放在社会层面,并且论其修养与影响,自然涉及更多领域才会获取更丰富的思考价值——4月17日,生活方式研究者、资深媒体人殷智贤新书《设计的修养》正式上架。本书中的12位受访者从日常生活、公共生活、个人形象三个版块综合谈及设计的修养。他们分别处在不同的设计领域,工业设计师杨明洁,平面设计师韩家英,珠宝设计师刘斐,首饰设计师滕菲,服装设计师梁子、上官喆,书籍设计师吕敬人,花艺设计师万宏,家具设计师吕永中,建筑师张永和、王澍,景观设计师俞孔坚。

IMG_5781.JPG

历经3年,精选12位跨行业设计翘楚,殷智贤希望他们聊些什么?而他们慷慨陈词的动因又是什么呢?

“这本书希望更多人,能够关注到修养的问题,修养将会影响社会的发展。而设计的修养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能折射出,一个国家和民众的整体修养。”

IMG_5777.jpg


像每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一样,殷智贤接纳和应对着一件件吃穿用度的大事,以及那些关系到人类社会和时代变迁的叙事。她不怕忙碌,她总是令自己充实。同时她对于该忙些什么,一直都有特别的节奏和主张。周边熟悉殷智贤的人基本都有这样真实的体会,无论何时与她开启任何一类话题,总能收获扑面而来的刺激或者惊喜。辽阔严密而轻松有致的闲谈——所有被她的话语盘过的人,都会不由得发自肺腑称她一句:殷老师。

这不仅是因为作为媒体人的她见解足够深远,也是因为,她在不经意间的侃侃而谈,常常令人回味良久,甚至有着治愈的作用。对于这一点,可能她自己都没觉察。就像这本《设计的修养》,12位嘉宾和殷智贤的对谈,被她详细记录整理,不必加入任何修饰,就已经足够丰富多彩。从修养的角度审视设计,探讨设计背后修养的迫切和必要。这本书好比一面镜子,反射现实问题,照见未来方向。

pexels-photo-1861576.jpg

《设计的修养》就在这样一种对过去的回想与对未来的热望里,慢慢向我们打开了。殷智贤说:“希望这本书的内容引发人们思考,而不要仅仅注意到作者。12位不同设计领域的人物,都有非常契合这个时代的不同维度的思考。我试图还原他们最本真的原发的想法。”

IMG_5792.JPG

“小到一块撕不下来的不干胶标签,大到一片夏天暴晒而没法待的广场,又或者是一座不方便行走并缺乏对残障、老年人关怀的城市,当没有修养的设计充斥着生活,每个人都不会有幸福感,缺失了修养,却还一味盲目建设和制造的时候,人类社会所承受的是伤害。”

glass-the-bottle-composition-studio-37549.jpg

细细想来,设计与修养,两个本就无法简短言说的词汇放到一起,形成了本书特定的社会学视角,并已经点明对设计甚至更广泛事物的评价标准。也就是说,当我们谈论设计的时候,除了专业层面的设计与形态的关系,还有更多维度的解读,以评价设计的优劣与存在的价值。用“有没有修养”来衡量的话,或许很多设计都可以丢进垃圾桶。

在殷智贤看来,12位跨界人士各自拥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处事态度,但共同点是,他们都有对设计理想的坚持与执着。更重要的是,修养之于他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比看重的东西——“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记得在最近的一次访谈(戴蓓会客厅)节目里殷智贤说过:“你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就会以什么样的形式与这个世界连接。你的态度越宽广,能与世界连接的触点就越丰富,得到的滋养也就越宽厚。”

IMG_5784.JPG

如果因为这本《设计的修养》,可以启发更多人开始思考自身修养与世界的关系,那么就像殷智贤以及书中受访者们所期待的那样——我们的生活里,将会减少一些伤害,增加更多美好。设计也就有了光明的未来。

【殷智贤——生活方式研究者、资深媒体人。历任《时尚先生》《时尚家居》《时尚家居•置业》主编。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家居设计、生活美学等领域多年,著有《混搭中产家》《我们如何居住》《整理家,整理亲密关系》等多部作品。】

即日起,《设计的修养》已在淘宝等电商平台正式上架,北京头条也将在未来陆续分享其中的精彩。

编辑/大牙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晓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