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东城西总布街区“共生院”亮相,一院一策留住老城烟火气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6-15 09:30

作为东城区首个以街区更新单元为单位一次性启动实施的项目,6月14日,西总布街区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和恢复性修建项目传来新进展,包括“共生院”在内的3个试点院落焕新亮相。下一步,还将有20余座院落陆续实现修缮,在推动街区更新的同时,留住老城烟火气。

外交部街甲17号院的平房腾退后,增加了社区用房和高颜值的公共空间

共融共生老院落有了新模样

“欢迎欢迎,看看咱这院子!”走进西总布胡同7号院,居民老夏兄弟俩热情相迎。眼前的院子,地面平坦开阔,灰砖灰瓦与木结构搭配,传递出古朴韵味。“北房是我们住的老房,其他三面都是这次新修的,特别规整,把中间的空地留出来了,用北京话说,豁亮!”

西总布胡同45号院整体腾退,实现恢复性修缮

搁在3年前,院里可不是这副模样。

7号院所在的西总布街区,有近800年的历史,它见证着北京这座都市的变迁,也经历着房屋基础设施的老化。“最多的时候住了快10户,你接一间房,他接一间房,出门就一条小道。”哥哥夏金城回忆,院里最挤的时候,二八自行车在原地都调不了头。

在“老城不能再拆”的前提下,如何让居民能一圆改善梦?2019年,北京提出申请式退租,居民可根据意愿提出申请,改善居住条件。2021年9月,西总布街区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和恢复性修建项目启动。这是北京首批市属国企参与实施的申请式退租项目,也是目前东城区首个以街区更新单元为单位一次性启动实施的项目。

老夏兄弟俩打小就在7号院里生活,故土难离,便选择了留下。没成想,其余居民退租后,7号院被当作试点院落进行修缮,三年后摇身一变,成了“共生院”。

共生院,顾名思义,是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共生的一种城市更新模式,除老夏兄弟俩的屋子外,其他空间计划作为公共艺术空间进行运营。“未来,推开院门,市民游客就能走进院落,感受老胡同的魅力。”负责建设运营的北京建工西总布项目负责人张孟硕说。

一院一策保护院落历史风貌

离开7号院,来到街区的外交部街甲17号,景致又不同。一排崭新齐整的平房前,一棵香椿树枝叶繁茂,树池里摆上花草、挂着装饰物,周围是一圈木质座椅。

“每天10点半,我们就约着出来侃大山,觉得特别美。”居民吴红用了四个字形容三年来的变化——翻天覆地。

甲17号是以楼房为主的居住小区。以前,小区里有一排破落的平房,住着20多户居民。“来找我串门的人都说,姐,你怎么住这么一脏乱差的地儿。”吴红忆起过去,边说边摇头。

“几乎家家都有私搭乱建,给通道挤得就这么宽,一米多。”建国门街道外交部街社区书记高晓霞说,要是赶上下雨,路面坑坑洼洼又有积水,老人基本出不了门。

西总布街区的更新,也给甲17号带来了改变的契机。私搭乱建拆除后,不仅亮出了通道,还增加了社区用房和高颜值的公共空间。“这个环境来之不易,大家都特爱惜,有个垃圾什么的拿着扫帚就来扫。”吴红说。

老城街区更新,需得结合胡同肌理,一院一策。这不,在另一个试点院落西总布胡同45号院,就是整院腾退、恢复性修建。“可以看到,它保留了原有的规制和格局,但也引入了新的材料和做法,比如做了落地窗,可以增强采光,增加通透性。”张孟硕介绍。

渐进更新激发街区新活力

3处试点院落的焕新亮相只是开始。

按照“居民自愿、平等协商、公平公开、适度改善”的原则,截至目前,项目已有758户居民完成了退租签约,推动形成整院50座。

“我们已经选出了20多座优质院落作为一期院落,目前部分院落设计方案已出炉,正在加紧推进修建组织及后续设计工作。”张孟硕说,未来,西总布街区将逐步进行院落针灸式更新,并以西总布胡同为发展轴,从激活历史人文资源、重塑街巷空间活力、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服务首都核心功能四个方面,探索老城街区更新的新模式。

夏金城则已经开始期待公共艺术空间布展完成的那一天。“既增加了社区的活力,又不会对生活有过多打扰,挺好。”在他看来,传统与现代的相互包容,会给老城带来更鲜活的烟火气。

编辑/彭小菲

相关阅读
北京六区发布雷电预警,两区发布冰雹黄色预警
北京市气象局网站 2024-06-03
朝阳区幼儿园6月1日启动招生!可报名的幼儿园数量不限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29
北三环油菜花集开市,“安贞新坊”年底建成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10
“五一”假期,天安门广场等区域部分公交绕行甩站
北京公交集团 2024-04-30
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9条配套道路年底完工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4-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