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高校学生张倩向媒体反映,自己手机号套餐“升级服务秒办结,申请降级却总被‘踢皮球’”。媒体调查发现,张倩的遭遇并非孤例,从手机通信、App会员到云存储等服务,都不同程度存在“升级易、降级难”现象,让不少消费者头疼不已。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这意味着,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对套餐进行升级或降级。但从现实情况看,套餐升级很容易如一键升级,套餐降级“难于上青天”,不仅找不到“降级”选项,而且系统或客服人员极力阻挠套餐降级,似乎要把用户死死套牢于现有套餐。
媒体记者对10款主流消费、办公及娱乐类App进行实测,发现所有产品均支持用户一键升级会员或服务,付款后立即生效。但进行降级或退款时,没有一个App提供清晰便捷的自助操作入口,无一例外地要求用户主动联系客服处理。运营商这么做,“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即套餐“升易降难”完全基于利益需要。
因为套餐升级,运营商可以获取更多收益,所以态度积极;套餐降级,运营商收益减少,自然就抵触。虽然说企业追求利益是正常现象,但无论是电信运营商还是其他App运营商,追求利益应当取之有道,以合理合法方式获取利益,而不是采取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的方式获利,即“升易降难”获取的是不当得利。
除了侵犯用户自主选择权外,运营商刻意隐藏“降级”选项,还侵害了用户知情权;当运营商在套餐“升易降难”中,采取了强制或变相强制的手段干扰用户自主交易,还侵害了用户公平交易权。当运营商利用套餐“升易降难”,给用户造成经济损失,则侵害安全保障权。可见套餐“升易降难”侵害多项权益。
这是运营商强势、用户弱势的又一典型范例。在市场经济中,虽然法律层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往往掌握在运营商的手里。于是,运营商就无视法律规定和用户权益,通过隐蔽手段把控着套餐的调整规则。对于这种霸道行为,从用户到有关方面,都应当坚决说“不”,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反击。
作为用户遭遇“降级难”时,一方面,以合法权益被侵害为由,对运营商采取维权行动,既可向有关部门投诉,也可通过法院起诉维权。由于“升易降难”显失公平,用户维权大概率获得支持。另一方面,用户可以对阻碍套餐降级的运营商“用脚投票”,手机用户可“携号转网”,其他App用户可以更换平台。
从监管角度来说,有必要对套餐“升易降难”采取专项治理。2022年7月,工信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电信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要求“确保无协议约定的用户在同等条件下自由选择在售业务或套餐,为套餐降档与升档提供同样的办理方式”。然而,不少用户的套餐降档并没有与升档享受同等待遇,这一文件有待全面落实。
实际上,所有套餐都少不了契约来护航,对于“升级易、降级难”,应当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规范套餐合同。对于侵权运营商,有关部门既要及时约谈,也要纳入相关考核评价。另外,司法机关也要为维权用户撑腰。在用户“用脚投票”、强化行政监管、司法公正裁决等共同推动下,套餐“升易降难”矛盾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破解。
文/海凝
编辑/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