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海昏侯墓背后的文物修复师
中国新闻网 2024-11-30 20:34

一枚在海昏侯墓内沉睡两千余年的竹简,于清水中褪去污泥,在文物修复师的手中被轻轻“唤醒”,承载着西汉文明的简牍就此重见光华。

海昏侯墓主是汉武帝之孙刘贺,该墓共出土各类文物一万余件(套)。在千年岁月中,墓室经历了地震坍塌、盗掘扰动等,这些掩于历史尘埃之下的文物如何与世人重新见面?中新社记者近日来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内的文物修复室,探秘文物修复师如何“唤醒”文物里的大汉文明。

11月27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内,文物修复师正在清洗竹简  刘思伟 摄

“这些竹简在发掘现场的时候看起来就像一团污泥与杂物的混合物,但里面就藏着失传的《齐论语》。”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中心的吴振华表示,海昏侯墓共出土了5200余枚竹简木牍,里面内容大部分都是儒家经典。

简牍属于脆弱质有机文物,水有利于其天然保存。虽然有环鄱阳湖地区的地下水水位较高的优势,但这些竹简自身降解非常严重,加上墓室垮塌对其造成挤压,以致病害情况相当严重。出土之时,这些竹简非常脆弱,如何将它们恢复原貌,是文物修复团队面临的难题。

“竹简出土时是饱水状态,出土后需要进行特殊处理,由于竹简本身的机体强度非常低,需要用配制的药水进行加固处理,不然一碰就易断、掉渣。”吴振华表示,加固之后的竹简有一定的强度,就可以进行清洗、脱水等保护修复步骤,截至今年11月,已有3000余枚竹简完成清洗、2000余枚完成脱水。

在博物馆的竹简修复室内,经过加固、剥离后的竹简被浸泡在一排排托盘之中,它们长短不一,有的已经碎成细渣,有的两千余年前的文字还清晰可见。

“清洗竹简时首先需要保证字迹完整,再将污浊物用软毛刷在水中轻轻刷去,有时候仅一枚竹简就需要两三天时间来清洗。”海昏侯墓出土竹简的文物修复师何文清表示,竹简修复工作既是修物也是修心。

11月27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的青铜器修复室内,文物修复师正在修复一件大型青铜酒具  刘思伟 摄

在青铜器修复室内,一群年轻的文物修复师埋头于破碎的器物之间,修补着来自西汉的文明记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00后”赵明辉也是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修复团队中的一员,他正“拼凑”着一件大型青铜酒具。

“青铜器和简牍不一样,它需要相对干燥的环境来保存,由于墓室坍塌,很多出土的青铜器因受挤压破碎、变形,还有很多锈迹和污物已经掩盖了该件器物的原本样貌。”赵明辉表示,修补青铜器需要将一块块碎片进行分类、比对、拼接等,如有变形还需先整形,随后将其焊接,是一件不折不扣的“精细活”。

“文物修复都需要经历漫长的时光,目前这件大型青铜酒具就已经修复了一年半的时间。”赵明辉说,看见自己修复的文物在博物馆内展出,让观众看到文物的原貌,他感到十分自豪。

今年5月,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丹漆海昏—汉代海昏侯国漆器展”全新开展,展出新修复漆木器17件,这其中离不开漆器修复团队的努力。

11月27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的漆器修复室内,文物修复师正在修复一件漆器  刘思伟 摄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丁金果也是“00后”,且参与了新展出漆器的修复。她表示,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在水中浸泡了许久,大多数漆器已经严重变形、破碎。经过清洗、脱水、矫形、粘接、髹漆等诸多步骤,这些漆器便能再现原貌,但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修复。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是一座常看常新的博物馆,因为还有大量的文物在进行修复,这些文物大多是刘贺生前的实用器,对研究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杨军表示,在海昏侯墓挖掘之初,就注重培养了如今的海昏侯墓文物保护与修复团队,通过老师傅的传、帮、带,一批批年轻的文物修复师成长起来,文物保护事业也得以薪火相传。

文/中新社记者 李韵涵

编辑/崔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