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晚,北京交响乐团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由指挥家李昊冉执棒,携手小号演奏家赵宏根和钢琴演奏家沈妤霖,在首图音乐厅上演《俄罗斯之夜》北京师范大学专场音乐会。本场音乐会属于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推出的“‘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旨在为高校学子普及交响乐文化,提升新时代青年人才的人文素养。
当晚,率先奏响的是歌剧《纳布科》序曲,由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创作。这部四幕歌剧《纳布科》曾在1842年3月9日于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首演,当晚演出在北京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李昊冉的执棒下,呈现出戏剧化的艺术张力,将该作品交响版史诗般的震撼音响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钢琴、小号与弦乐队所作的协奏曲》则由乐团小号首席赵宏根和钢琴演奏家沈妤霖领衔演绎。“这首作品由俄罗斯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27岁时创作,与今晚的大学生们都是20几岁的同龄人,演绎这首作品也希望观众与作者能够产生共鸣。”李昊冉介绍说。虽然是一首钢琴协奏曲,但在乐队编制中除了弦乐器外,独奏小号也在乐曲中平分秋色。两位演奏家和指挥家的完美配合中,弦乐队的表演既体现了室内乐的灵动清晰感,又有着现代交响乐创作的复杂音乐层次。
下半场的演奏中,乐团为北师大师生献上了1947年版的《彼得鲁什卡》,由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分为“俄罗斯舞曲” “彼得鲁什卡的房间”“摩尔人的房间”“忏悔节的集市”四部分。《彼得鲁什卡》原作为芭蕾舞剧,讲述了一个拥有“人心”的木偶的故事。1947年,作曲家对该作进行重新配器,成为多乐章的交响乐组曲。在该作品中,斯特拉文斯基化用俄罗斯民间音乐、舞蹈的艺术元素,并从俄罗斯民俗忏悔节集市上的木偶戏汲取灵感并对打击乐器和铜管乐器进行开创性的运用,同时作为舞剧音乐富有动力和节奏感。李昊冉发挥其细腻且富有激情的指挥风格,其诠释带有一种戏中戏的临场叙事感,让在场观众沉浸在这一具有奇幻色彩的剧情之中。
本场音乐会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部、历史学院、法学院的6名大学生也参加表演,学生们通过自主报名后,经过北京交响乐团的考核筛选,最终与职业乐团同台演绎展示音乐特长。大四学生陶思言作为单簧管声部的乐手演出后,仍沉浸在激动的心情里,“能与北京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合作,我感到非常荣幸,指导我的两位老师非常细心,几天学习下来我获益匪浅。”
今年,北京交响乐团在“‘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的指引下,已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高校陆续展开合作,践行首都乐团的责任担当,以实际行动助力高校文化普及教育的蓬勃发展。北京交响乐团书记田文松谈及面向高校学子进行艺术普及时表示,“高雅艺术进校园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既能培养新一代音乐艺术的受众,也能提升青年人的精神生活品质,让文化的魅力通过优美的乐声浸润学子心田。”对于未来的工作方向,他补充道,“未来乐团将按照市里的统一要求,积极深化拓展,与更多高校携手联动,将活动深度推进,做出北京文艺院团应有的贡献,让北京交响乐团的文化品牌真正惠及、渗透到首都的青年群体中。”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