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窝头会馆》主创分享暨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举办,这场活动不仅是对经典话剧《窝头会馆》的致敬,更是一次对文学与戏剧的深刻探讨和延伸。
本次活动由作家出版社、龙马社和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联合主办,作家出版社社长鲍坚,龙马社董事长姚怡,作家、编剧刘恒与龙马社版《窝头会馆》导演张国立、主演于谦、于明加、栾云平、张九龄、杨九郎、王九龙、杨鹤通等主创团队出席活动,与观众朋友们共话经典、品味艺术,深入探讨龙马社版《窝头会馆》背后的创排故事。
《窝头会馆》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刘恒的经典作品之一,以北京一座普通大杂院为背景,勾勒出旧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图景,生动刻画了贪婪、刻薄、怯懦、刚烈等不同性格的人物,展现了北平解放前夕的社会缩影。作家出版社鲍坚社长表示,《窝头会馆》的出版不仅是对经典的延续,更是为了让更多读者能够通过文字的形式,重新走进刘恒笔下的世界,感受小人物的命运变迁。作家出版社希望通过出版这部作品,进一步推动戏剧文学的发展,并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经典作品。龙马社董事长姚怡表示,龙马社作为一个“作家剧社”而诞生,对于剧本的文学性有着浓厚的热爱与更高标准的追求。“剧本剧本,一剧之本。龙马社做到现在能做出这些作品,实际上是因为老师们打了一个特别好的底子。我们有这个底气、也有这个幸运来做这些剧,其他的事情就是锦上添花。”在此基础之上,也希望能够融注创意与创新,结合时代发展,在文本的基础上,做出市场喜欢的作品。
现场,刘恒深情回顾了创作这部作品背后的故事,并分享了新版《窝头会馆》出版的感受。刘恒说:“《窝头会馆》不仅仅是一部剧作,它是我对那个时代的一种记录和反思。我希望通过这些小人物的故事,让读者和观众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复杂。”同时他也表示,如果没有舞台,没有导演辛勤的工作,没有这些舞台上的战斗者在舞台上充分地、完美地表演,剧本的文字就是死的,仍然趴在那些纸上。剧本的文字只有在舞台上的演绎下才能真正活起来,他对导演和演员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刘恒引用了维特根斯坦“语言即世界”的哲思,鼓励艺术创作者、观众朋友们永远保持对语言的敏感。以话剧艺术为例,其所探讨的,不仅是艺术,也是关于生命本身的话题。
龙马社版《窝头会馆》于10月23日至27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五场,导演张国立表示,龙马社在创排这部作品时,充分尊重刘恒老师的文学原作,同时也力图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赋予每一个角色更为细腻的情感表达。张国立说:“排演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挑战,但更多的是乐趣。演员们都非常投入,他们不仅在舞台上呈现了角色,还在生活中找到了角色的影子。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使得每一个细节都更加真实动人。”《窝头会馆》里面的人物都是有底层色彩的,他们身上自带的幽默感是他们生活下去的动力,因为他们鲜活、生动。
剧组演员也登台分享了他们对《窝头会馆》及自己所饰演角色的感悟。演员们表示,每个角色背后都有独特的故事和情感,在排演过程中,他们深刻感受到这些小人物在历史大背景下的挣扎与坚韧,仿佛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
于谦认为,《窝头会馆》是非常好的文学作品,也是非常好的剧本,能够把剧本文字以书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非常有特色,让大家从舞台感的角度出发理解一个文学作品。他表示,“参与《窝头会馆》让我收获颇丰,我会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带入我的相声表演中,继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
于明加说:“《窝头会馆》对我而言,从角色上就像看到一本小说一样,这已经不是一般的一个剧本结构了,某种程度你会看到世间百态,人生的状态。”她表示这部作品对她个人的艺术提升有很大帮助。“能够参与这样一部经典作品,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田翠兰这个角色让我体会到了很多不同的生活状态。”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嘉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