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景迁经典代表作,复原十七世纪的县乡中国与家庭生活,再现动荡时代下小人物的命途祸福
自明成化十七年来(1481年),山东郯城,十事九灾:洪水、饥荒、地震、匪患与战乱无休止地循环。一桩私奔引发的疑案,揭开这个边缘小县的一角:县官黄六鸿在提振民心、催征赋税与打击黑恶势力中左支右绌、疲于奔命;百姓早已在连番的祸乱中变得麻木堕落。
“整个17世纪,中国各地知县共一千四百人,他们都处境艰难。虽然拥有强大的地方管辖权,但在复杂的官僚体系中亦属于低级官员,一套精密编纂的行政法典也在约束他们的日常行为,知县们也要对辖区内的一切失职行为负责。”
“百姓贫苦,原不知有生之乐。多怀空洞无望之感,而郯城人历来又有执拗好斗的性格,两者相合,致使家族内争端不断,自取性命者随处可见。”
2. 一本基层县官的“职场指南”,围观一场地狱开局下的突围与破局,在重重困境中也看到挣扎的自己
史景迁创造性发掘《福惠全书》,用一本基层县官求生手册,一览清初地方的众生百态:官场运作、钱谷刑名、户口徭役、财赋司法、里甲管理。在黄六鸿之前,已有四位知县因无法解决郯城逋赋严重情况及驿站废弛而遭革职。他与地主豪强斗智斗勇,与士绅富户迂回周旋,与黑恶贼众正面一战……黄六鸿的到来,照见每一个在天灾人祸中挣扎求生、寻求破局之路的小人物。
“整个 17 世纪,中国各处知县共一千四百人,他们都处境艰难……一套精密编纂的行政法典也在约束他们的日常行为,……力图将所有已知的 犯罪或越轨行为系统化,并规定了各类罪行的固定惩罚措施供上级长官参考。知县们也要对其辖区内的一切失职行为负责。”
3. 活在《县志》中的模范女性 VS 选择冲破命运围剿的王氏,一桩由私奔引发的疑案,召唤出只能在幻梦与现实的边缘实现的解脱
《县志》中安放了五十六篇贞烈传记,鼓励已婚和未婚女性必要时可以死明志;列载女性有十五人自杀,多因对亡夫之忠贞或为免遭强暴;未婚妻因夫家丑闻自杀为贞烈,无子孀妇因夫死自杀为高洁。为一个人鬼莫辨的世界增添一些道德抚慰。
王氏,一个没能留下姓名的女人,从丈夫身边逃走,却又回来,在1672年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死于丈夫之手。人生唯一一次反叛与出逃,换来一场在幻梦中实现的终极解脱。当付出一切却无所回馈时,每个郯城人都穿梭于聊斋的幻梦与郯城的苦难之间,他们在崩解的现实中,苦求肉身与道德的基本生存,在亦真亦幻的志怪故事中渴望正义的降临。
“王氏身后之事,或许比生前更难解。生前,除去以言行伤害公公与丈夫,或与其私奔的男人外,王氏大概并无力量伤害他人。但在她死后,其怨念充满了力量与危险:身为饿鬼,她可在村中游荡数代之久,难以安抚,也无法驱除。”
4. 在《聊斋》的志怪故事中实现“自救”,在平行宇宙中触碰到真实的希望
现实中他们沉默、麻木、被动地接受命运的摆布,而幻境里他们有仇有恨,有勇有谋,有法术,有金钱,对不公的世道勇敢反抗,对命运的伤害予以回击。官方记录无法窥探的底层人民的欲望、困境和道德的挣扎与不为人知的无奈,在蒲松林的笔下通过乡里传说和奇幻故事得以诉说。
5. 全新译本,罗新力荐。附送原始审案记录,再现史景迁灵感之源。在“蒙太奇”般的史料剪裁下,品味难以模仿的史景迁风格。
当时代的微尘穿过郯城,一粒一粒最终压到王氏的身上时,这个故事没有问题与答案,只有真实的“人”的温度。史景迁通过“蒙太奇”般的剪裁手法,在历史浪潮中拾起小人物的鲜活生命,召唤边缘百姓几乎被人遗忘的真实生活。
. 内容简介
清代郯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东小县,默默无闻,但多灾多难。妇人王氏,一个疑案记录中昙花一现的受害人,在飘雪纷纷的夜晚,惨死于丈夫之手。
利用县官回忆录、地方县志与《聊斋志异》,史景迁还原了17世纪末这个边缘县城的生存样貌:普通百姓挣扎于战乱、贫困和地方暴力中,没有官场人脉帮忙应对,也没有强大的宗族可以倚赖;无名女性没有法术和金钱做靠山,婚姻可能是毫无欢乐的陷阱,舆论与道德的纠缠随时将她们置于死地。
穿梭于聊斋的幻梦与郯城的苦难之间,他们在崩解的现实中,苦求肉身与道德的基本生存,在亦真亦幻的志怪故事中渴望正义的降临。这是一个有关幻想、肉欲与不安的故事,是对当时的郯城恰如其分的注解。在人鬼莫辨的世界,人们详实而真切地体味命运的尖厉。
. 作者介绍
史景迁(Jonathan Dermot Spence,1936年—2021年)
耶鲁大学历史系斯特林讲席教授,曾任美国历史协会会长。代表作:《王氏之死》《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康熙》以及《利玛窦的记忆宫殿》等。曾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17)、古根海姆奖和麦克阿瑟奖。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