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京剧刀马旦离开舞台后为家乡山村孤寡老人义演:想把戏曲带进大山 田间地头也是舞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1 14:00

在河北山村的路口空地上,53岁的甄淑梭穿着京剧里穆桂英的全副行头,耸动肩膀,用背插的靠旗挑着刀把转大刀,再一抖肩,大刀划出一道抛物线,刀把刚好就卡在手中的枪杆上,大刀稳稳立住了。她面前,几十名老人坐在凉棚下连声鼓掌喝彩,笑得嘴都合不拢。

甄淑梭是一名艺龄40年的京剧演员。1995年,她和丈夫离开家乡河北,南下温州打拼26年,练出一身本事,成为台柱子。热情的戏迷叫她“温州第一刀马旦”。2020年,受疫情影响,她离开舞台返回家乡,她把家乡田间地头当舞台唱起京剧、做起直播,宣传曲艺文化。今年,她终于首次为母亲和乡亲登台表演,还走进十几个山村,为留守老人献上公益演出……她说,“我们想让成千上万的人看到戏曲,尤其是需要关爱的老人们。”

河北姑娘13岁爱上戏曲想演女侠 15岁首次登台获满堂彩

1984年,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农村,有戏班子来演了一台《呼延庆打擂》。剧中,英姿飒爽的女将卢凤英打倒坏人,一身侠气。台下,13岁的甄淑梭看得如痴如醉,她也想学唱戏、演女侠。母亲拗不过她,把她送去附近的民间戏曲学校唐县戏校学戏。

学戏时,甄淑梭走到哪都在唱戏,穿一双球鞋练一冬天的功,两个小脚趾生了冻疮,她也忍着继续练。

两年后毕业了,甄淑梭进入唐县的剧团,跑起了龙套,跟团里唯一的刀马旦演员学艺。“刀马旦”是武旦的一种,往往表演“女将军”,在台上要穿戎装、盔甲,讲求身段工架和气势神情,典型角色如《穆柯寨》里的穆桂英。除了练习戏曲演员基本功,还得练习舞刀、剑、长鞭。甄淑梭喜欢演女英雄,日日苦练,15岁时首次登台,舞起刀枪,毫不怯场,收获满堂喝彩。

甄淑梭跟着剧团下乡演戏,到处跑,六七年后,她回到曲阳县的河北梆子剧团,与团里的评剧演员马三权结婚生子。甄淑梭说,“那时候北方戏曲行业不景气,剧团几乎开不出工资,一个月只能挣99块钱。”

1995年,在南方发展的老乡说,温州的戏曲市场行情不错,在那演出一天能挣80元。那时,甄淑梭的儿子才七八个月大,他们做出了艰难的决定:把孩子留在老家,夫妻俩南下温州发展,这一去就是26年。

她在温州的第一个剧团是新庆京剧团,团里有不少北上广来的名角。

“我在温州第一场演出就演砸了,只练了7天,耍枪枪掉,耍刀刀掉,听着观众们喝倒彩,心里特别难过,很想回家。”甄淑梭回忆道,当时剧团唱花脸的老人安慰她,说别担心,一看她的扮相功底就很好,演砸可能是因为刚生完孩子,很快就会恢复。

之后,甄淑梭不分白天黑夜拼命地练,半个多月后再上台,终于找回了状态,一鸣惊人,技艺也越发精湛了。

用五年练就看家本领“靠旗转刀” 被戏迷称做“温州第一刀马旦”

“北方人喜欢听戏,南方人喜欢看戏。我由北入南,没有绝活,站不住脚跟。”甄淑梭逐渐探索出她的看家本领“靠旗转刀”:她把刀抛到空中,用背上插的靠旗接住刀把,通过抖动肩膀,让大刀绕着旗杆旋转;再一抖肩,刀就落到另一侧的旗杆,她要使巧劲让刀反方向旋转;最后一抖,划过一道抛物线,刀把刚好卡在她手持的枪杆上,稳稳地立住了。

“观众都能看出难度,台上一两次成功可能还是运气,三四次就真能看出本事,观众满堂叫好。”甄淑梭说起时,语气幸福且骄傲。

这一套“靠旗转刀”,甄淑梭练了5年。放假时,甄淑梭在房间里练功,刀把撞在墙上,四壁都布满了小黑点。“我在温州从来不去逛街打牌,我的生活就是台上演出,台下练功,床上睡觉。宝贵的时间要为上台演出养精蓄锐。”

在温州,甄淑梭跟着剧团去农村演出,最多时一个月要演60场。有时一天在同一个台口要演3场,两三天就要换个地方。“有时凌晨两三点剧团才赶到下一个演出场地,上午就又要开演。”

因为一身本事,热情的戏迷叫甄淑梭“温州第一刀马旦”。在温州,各个民营剧团都在抢着请甄淑梭去演。她在温州辗转过好几个剧团。有她在,剧团生意就好。

多年的苦练和表演,让甄淑梭留下一身伤。“一敲起锣,我什么都忘了,有时身上痛、或者感冒发烧,咬着牙也要演,一直要演到观众开心才行。”甄淑梭笑着说,“作为一个演员,看到观众的笑容、听到他们的掌声,我就会忘了一切。”

因疫情影响离开舞台开启直播意外走红 返乡做自媒体把田间地头都当舞台

2020年1月,甄淑梭已经49岁。“刀马旦是吃青春饭的行当,能坚持到这个年龄的不太多。”但当时的甄淑梭仍是瑞安市耀星京瓯剧团的台柱子,这是温州当时最好的剧团。过年时,剧团一如往年下乡表演。

然而,演第三场时赶上了疫情暴发。甄淑梭两口子因错过返乡时机,在原本要演出的小破庙里住了一个多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恢复演出,正月的南方潮湿、阴冷,小庙四面露风,当时很艰难,不知道怎么办。”甄淑梭哭着给儿子马文彬打电话。

马文彬说,“我当时在做自媒体,我想我父母每天都要练基本功,没有演出的话不如开个直播,也能和粉丝有个互动。”

就这样,2020年2月14日,甄淑梭注册了短视频账号,和丈夫摸索着在庙里开始了第一次直播。

“最初两天都没有什么人看,直播间里偶尔飘进来一两个人,但我们跟人家说话,也没人搭理。后来我就不管互动了,手机放在那,想练什么练什么。”甄淑梭说。

直播第三天,直播间观众突然达到六七百人。那天,甄淑梭录下一段挂旗转刀的视频,冲上热榜,她就这样突然“火”了。如今,那条视频已经有近百万点赞,近4万条评论都在惊叹她的技艺。

“3月份,我们回到老家,几乎每天都直播、录视频,既能有点事情做,也能普及戏曲文化。”甄淑梭说。她发布视频,说自己是“失去舞台的穆桂英”,在牛栏前,她身穿大靠舞着花枪,为家里的九头牛和婆婆表演。渐渐地,她的舞台延伸到田间地头,她“拿啥舞啥”,拿起烧火棍、大树杈和扫把,也舞出一段精彩的棍花。她手里拿着牧羊鞭,带着家里的几十头羊走在乡道上,跳出一个后空翻,接着做一套“一字马”,随即又高高跃起、扬鞭。

她身轻如燕、阳光灿烂,打动了许多网友。

甄淑梭仍然渴望站上舞台,疫情过后,她也收到剧团源源不断的邀约。“舞台和自媒体都有点舍不下,此前长期在外漂泊,也没好好陪伴家人。去温州之后,我们一家直到2021年才团聚过年。好多年,我都只有伏天放假时能陪伴儿子一个月,再分别时儿子就哭着扑到我怀里,说‘妈妈不要走’。我揪心痛心,也不得不回去,想给家人拼出更好的未来。现在,儿子也劝我,年纪大了就不要再回去拼命了,不管多少,有点收入就行,所以我就留在家做自媒体。”

吸粉200多万 面对上门学艺者分文不取

现在,甄淑梭的粉丝已经有200多万,但她的收益与粉丝数量并不相称。“收入基本只能靠直播打赏,很不稳定,一场直播有时只能挣一两百块钱。”她也尝试过卖货,但最后亏了一万多元。

甄淑梭苦笑,“我们也试过直播带货,卖力表演时观众2000多人,一带货就剩300多人了,我看了也有点伤心。我们没什么做生意的头脑,希望能与一些助农产品合作,真心真意帮助农民,也让收益循环起来。”

即便做自媒体没有带来高收入,甄淑梭仍觉得自己是“成功”的。“我有一个视频,有1.4亿的播放量,有好几条播放量上千万,好多人都是通过我的视频接触到戏曲文化。”

来自河南的阿帅(化名)今年27岁,是一名川剧变脸演员。刷到甄淑梭的视频,他在2023年10月前往曲阳拜师甄淑梭。“我拿了5000元感谢师傅,师傅一分没收,全退回来,说我们年轻人挣点钱不容易。在她家,师傅免费教我,还包吃包住,告诉我有时间就可以来学。每天她都督促我练习台步、唱段,还有她压箱底的‘靠旗转刀’。”

经过三个多月的学习,阿帅基本理解了动作要领,但他笑着说,“那段绝活我就没成功过,还需要多年的苦练。”

让甄淑梭更挂心的是一位通过私信跟她倾诉心事的粉丝。这位粉丝曾给她发私信说,“学习也学不动了,觉得生活很没有意义,但是看到您穿着几十斤的大靠在太阳底下一次一次表演,受到激励,又有了奋斗的动力。”七个月后,甄淑梭在直播间里看到那名粉丝的留言:“我已经考取了翻译证,生活也逐渐走回正轨,感谢甄妈妈。”

学艺40年首次返乡为母亲演戏 想为更多山村留守老人义演

“是梭子不孝,学艺40年,第一次为父老乡亲们表演一场戏……”2024年8月6日,在家乡曲阳县,甄淑梭自己组了一个剧团,亲自借来服装道具,为母亲和乡亲们演了一台“村晚”。

38摄氏度的高温下,她穿上30斤的戏服表演40多分钟,唱了拿手的《穆桂英挂帅》和《水漫金山》。甄母坐在台下,眼泪不停。演出结束后,甄淑梭与母亲深深拥抱。

演出后,甄淑梭产生了为山村留守老人公益表演的想法。“现在农村留守老人越来越多,我的家乡也这样。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山村,也没有戏班子去表演。有些老人无儿无女,我没法忘记他们那种孤独的眼神。”甄淑梭说,“从小到大演戏,台下的观众黑压压的,大多是老人。我13岁离开父母,在温州打拼时父亲去世了,心里有愧,所以我想为那些老人送些温暖。”

8月,甄淑梭夫妇在涞源县租了一间房。“涞源县偏远多山,山村交通不畅,有许多老人。我们提前一天开着车去村里考察,如果村子比较穷困的、老人也很多,第二天早上我们就过去义演。”

涞源县北台村的村民委员宋月历说,“我们村子里有150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100多位。8月25日,甄淑梭说要来村里义演,还要请所有老人吃一顿饭,老人们听说这是网上的那位刀马旦,都非常开心。”

在乡村义演找到当年在剧团的感觉 希望更多人看到戏曲也看到需要关爱的老人

8月26日9点,甄淑梭到达北台村大队广场。她和丈夫与两名助手开了个厢式货车,搬出炉灶、桌椅,拿出早上去市场买的鸡块、土豆、蔬菜就开始做饭,又为老人们搭起凉棚、摆好折叠椅,架设好直播设备。10点半,她与丈夫换上全套戏服,为老人们表演刀马旦基本功和绝活,比如宝剑入鞘出鞘,靠旗转刀,二人转舞手帕,马三权还表演了评剧《见皇姑》。

牛家沟掌村村委会副主任牛喜原说,“甄淑梭是9月6日来我们村表演的,前一天我告诉她,村子里370多口人,有70多人都是60岁以上。她说要来表演,还请吃饭,我就拿大喇叭通知老人们。其实老人们一开始都不太相信,说哪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

第二天,甄淑梭来到牛家沟掌村里唯一一块空地“大街”,周围不是山地,就是大石头。“几十年了,她是头一个到村子里为老人们表演的。老人们都爱看戏,那天特别开心,拉着她说,希望他们三五天就能来一趟。我们村一位97岁的老人也到现场看了,她开心得直拍巴掌,乐得嘴都合不上。”牛喜原说。

演出后,甄淑梭为老人们端上做好的菜品:土豆炖鸡、凉拌绿豆芽,还有馒头……没有吃完的菜肴,甄淑梭就为上年纪、做饭不便的老人们打包,让他们带回家吃。

甄淑梭说,“起初老人们的眼光有些将信将疑,但每次表演完,他们伸出大拇指、给了我真心的认可,吃晚饭拉着我的手夸赞,甚至抹起眼泪,这比听到台下的掌声更有成就感。”

每次下乡义演、给老人们做饭吃,甄淑梭都要自己掏几百元购置食材。每场直播都能吸引几万人次观看,但直播的收益仍无法覆盖食材成本。即便如此,甄淑梭仍然感到值得。“我们想让成千上万的人看到戏曲,也看到需要关爱的老人们。”

乡村的义演舞台,让甄淑梭找到了当年在剧团的感觉。她每两三天就去一个村子义演,忙碌而辛苦。儿子马文彬也心疼,但他能感觉到,父母每天都很有动力,心里也很快乐。“我有时也劝她,没必要那么辛苦。”

甄淑梭笑着说,“闲不住,不辛苦一点生活就不充实。”直播间里有人说她老了,她就发条视频舞起长枪:“穆桂英53岁挂帅,我53岁照样可以奋斗发光。”

实习生 刘晓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戴幼卿
编辑/王朝
校对/方立

相关阅读
国内首部泛障别残健融合戏剧将亮相乌镇戏剧节 超七成残障演员舞台上挑战人生“不可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8
三兄弟尽心扶养无血缘关系孤寡老人获相应遗产 最高法:充分肯定善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1
孤寡失能老人:余生可以托付给谁?
法治日报 2024-02-22
2023,戏曲变成“流行曲”?
中国青年报 2023-12-09
青睐|迈进北京人艺大舞台 体味戏比天大的人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2
朝阳区小红门乡助孤寡老人搬“新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2
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拟表彰对象公示
工人日报 2023-04-14
2022文艺真心话|她说:“渴望多留舞台上一刻,不怕失去我的光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