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郁民族场景上舞台 《澜沧水长》聆听民族韵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8 18:41

在“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活动中,由云南省话剧院制作出品的民族史诗话剧《澜沧水长》于8月28日、29日在国话剧场上演。在这部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以及波澜壮阔叙事结构的作品中,不仅重现了历史的真实场景,更以云南民族韵律,汇聚成舞台上的文化交响。 

微信图片_20240828183124.jpg

《澜沧水长》将观众带回到1950年的云南,讲述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边疆民族间的隔阂与矛盾如何被中国共产党解放军民族工作队打破,最终实现各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剧中不仅再现了各族头人在澜沧江畔共同立下“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历史瞬间,也通过角色塑造和紧凑的剧情,展现了民族团结在国家命运中的重要使命。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民族政策成就,更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主题的有力回应。

微信图片_20240828183120.jpg

全剧不仅在故事情节上再现了边疆各族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境遇,还通过细腻的舞台设计和充满象征意义的表演,深入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仪式感和文化表达。剧中有着很多浓厚民族特色的场景,,伴着“大河水从哪里来”的歌声,“民族跋涉”“喝酒”“吃肉”“喝咒水”的肃穆场景、以及“剽牛”仪式上的木鼓声、各民族极为热烈又不同寻常的欢呼语……不仅是简单的文化展示,更是对民族精神和生命力量的深刻表达。

诗意与现实交融,作为一部具有史诗风格的话剧,《澜沧水长》通过时空的穿插、诗意象征的运用,成功将70年前的历史与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紧密相连。结合民族仪式感和现代戏剧手法,通过歌队的多重角色转换,深化了民族团结的主题。剧中,大河水的象征意义贯穿全剧,歌队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精神的承载者。

微信图片_20240828183117.jpg

“历史的回响与当代的共鸣”,这是专家给予该剧的评价。剧作通过多层次的戏剧表现,展现了边疆民族的生存状态和思想变迁,是对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艺术反映。70多年前,在澜沧江畔立下的“民族团结誓词碑”,更是各民族心手相连的见证。正如专家所言,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深刻诠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中的智慧担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乔颖

相关阅读
观演|民族史诗话剧《澜沧水长》在昆明演出
新华社 2024-10-14
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新华社 2024-09-29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人民日报 2024-09-28
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京华大地绚丽绽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8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新华社 2024-09-27
习近平回信勉励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
新华社 2024-09-25
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2
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经济日报 2024-05-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