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十年来,三地用心织密教育协同发展“一张网”,共绘教育“同心圆”,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不断再上新台阶,家长们切实感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到今年9月,胡友永扎根雄安新区就将整整6个年头。
2018年3月,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雄安校区挂牌。当年9月,接近花甲之年的他便带领8人团队进驻。陈旧的实验仪器设备、尘土飞扬的操场、简易的学生食堂……第一次走进校园,胡友永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
他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大家改造操场、整治校园卫生、为老师们配备电脑、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水滴石穿,积沙成塔。随着“北京经验”的不断嫁接,一处处小细节的改变最终促成了这所薄弱校的“华丽转身”——在短短几年内获评“河北省示范高中”。
同样顺利建设完成的还有三所“交钥匙”学校。2023年9月,雄安北海幼儿园、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雄安校区开门迎新。过去一年来,两地师生线上线下互动频繁,先进的理念、优质的师资为雄安的孩子们托举起更灿烂的未来。
“设立雄安新区,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千年大计,教育先行。我们把支持雄安新区教育发展作为北京分内之事,做到雄安新区教育需要什么就支持什么。”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说。
上好立德树人“大思政课”
今年9月开学后,来自天津地区高校的13名思政课教师经过选拔后,将分别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在京6所高校,开启为期一年的访学研修。年轻的老师们对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充满期待。“我们将有指导教师,研修内容非常丰富,既有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也包括教育教学、专业发展、科学研究等。”一位参与选拔的老师说。
鼓励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序互访是《京津冀学校思政课建设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发展二十条倡议》的内容之一。2024年,首届京津冀学校思政课建设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发展论坛举办,《倡议》发布的同时,首批45个“京津冀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正式成立。
事实上,三地高校在思政课上的“牵手”可以追溯到许多年前:联合主办京津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京津冀高校思政课教师联合答记者问、京津冀学子同上一堂“大思政课”活动、发起成立高校思政科研联盟……近十年间,三地师生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碰撞智慧、取长补短。
市委教育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京津冀三地将以“一条心”的政治站位、“一盘棋”的战略布局、“一股劲”的工作合力、“一家人”的情感温度,继续办好京津冀立德树人“大思政课”。
教育协同打造发展新动力
今年2月,一场集结高校、职校、企业的盛大聚会在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固安校区举办。当日,京津冀协同发展人工智能助力人才培养先行先试改革示范园区成立,并从今年起启动招生。
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区?
“四圈融合”是关键词:立足大兴、廊坊、天津、雄安新区等一小时“都市圈”,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数字经贸、航空保障、数字文创五大新兴“产业圈”,联合京津冀高等院校“教育圈”,打造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圈”。
“贯通融合”是最显著特点:园区首批学生由北京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等部属和市属高校合作,联合华为、京东、联想、航天信息、国奥等多家龙头企业共同培养。
园区的成立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标志性举措。京津冀三地携手合作,将在更大范围内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打造首善标准、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改革先行区、示范区,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教育、科技、人才支撑。
而“教育、科技、人才”也被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以园区建设作为探索,京津冀教育协同正书写着新时代的崭新答卷。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