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杯,正在成为今夏一大现象级爆款。
有媒体报道,在全家便利店,今年冰杯销售维持着50%以上的增长;在盒马,今年冰杯系列同比去年增长60%,且呈现出高复购趋势,表现已经超过冰淇淋。农夫山泉、蜜雪冰城等品牌,也都推出了自己的冰杯产品。
所谓冰杯,即一次性带盖密封塑料杯,里面装满了可食用冰块、冰球等,撕开密封即可使用。由于冰杯是一个百搭产品,人们可以自行加入喜欢的饮品,因此它近年来备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据智研瞻产业研究院介绍,在日本的便利店中,一次性冰杯的年消费量已经达到25.7亿杯,冰杯已经成为和饮料一样的大众消费品。
然而,一般人不太容易想到,作为一个制造大国,目前我们用作冰杯生产的塑料杯,一定程度上还需要进口。
冰块,我家不能冻么?
在美团、盒马等提供即时零售服务的平台上,由饮用纯净水制成的冰杯产品,其价格基本在每杯3-5元的水平。在美团平台上,农夫山泉的食用冰杯,定价为每组7.9元(3杯,每杯160克);冰力达食用冰杯,定价为220克4.8元;在盒马,160克的单杯冰杯售价3.5元,160克3杯的商品组合售价8.7元。
添加咖啡、果饮等饮用元素的冰杯类产品,价格则比饮用纯净水制成的冰杯产品更高一些。
便利店、零售店出售的冰杯,和家庭自制的冰块有何区别?
首先是便利性。
“如果我要喝一杯冰镇咖啡或果汁,冰杯可以随时随地满足,但如果自己制冰,不但不一定家里常备,还需要另外冲咖啡或准备其他饮料,”消费者小王告诉,“在价格差别不大的情况下,是多了一种选择”。
其次,工业生产的冰,品质确实更高一些。
上海晓德食品有限公司是盒马、全家、罗森等连锁超市和便利店背后的供应商。该公司副总经理林琳对观察者网表示,通常来说,专业公司,一般会用工业化食品级食用冰生产设备生产,其结冰原理和家庭冰箱冷冻有明显区别。设备制法和生产环境的区别,造成了两者的明显差异。
专业的工业化制冰需要先“制水”。据林琳介绍,制冰采用的水通常是自来水,首先制冰厂要对其再净化,通过专业设备,对自来水进行各种过滤,包括石英砂过滤、活性炭过滤、滤水树脂过滤,由粗到细地滤掉各类杂质。最后经过RO(反渗透)膜过滤:这种技术,能够去除包括矿物质在内的“任何杂质”,滤出真正的“纯净水”。
随后,制成的“纯净水”会经由密封管道,进入大型制冰机开始制冰,更为显著的区别将由此出现。
家庭制冰基本都是将水放入一个相对静止的容器,在低温中让它降温、凝结成冰。但是这个过程是“由外而内”的,外壳先冻起来,中间可能是空心的,甚至还有水在动。这种受冷的原理,会导致自制冰块中的气泡空气,难以排除到冰块之外。这类冰颜色是白的,质感是酥脆的;此类冰密度不高,容易融化,吸附异味。
食品级工业化制冰是“流水缓冻”:流动的纯净水,会被机器一层层地被喷射到结冰板上。接下来,专业设备会对纯净水进行层层挤压和逐层冷冻。经历了这个过程,冰块通常会有更为密闭的空间,密度也会比较高,内部的空气基本也会被排出。这种制法制作的冰块,通常融化速度会比家庭自制的冰块要慢。
“能冷冻12个月的杯子,还需要进口”
食用冰产业虽然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有一些现实问题值得关注。
观察者网发现,在美团和盒马等平台上,食用冰冰杯的保质期大多在12个月左右——这也是行业通行的一种标准。但据业内人士向观察者网透露,国内缺乏相关杯材供给,很多能满足“冷冻12个月”要求的杯子现在仍需进口。
部分冰杯商品截图观察者网
当然几乎没有冰杯会真的在冷库里待12个月。但作为生产者,商家有义务用高标准要求,给消费者高品质的商品。
林琳对此深有体会。林琳表示,常见的杯子一般用PET材质,这也是饮料瓶普遍会使用的材质。但是它有两个问题:不防烫、不抗冻。对于食用冰来说,冷冻以后这种材质容易破碎开裂,这是它的一种局限性。林琳在最早寻找杯材的时候,选择了另外一种方案:半透明的磨砂杯,但是这种杯材也有局限性,形态不好看,内容物也不明显。
或许跟过去食用冰整个行业在中国的“冷门”有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林琳走访了国内不少企业,一直难以找到提供合适包装材料的供应商。大概在2008年前后,晓德认识了某国际连锁便利店的供应链,引用其包材并使用至今,才有了现在的透明杯子。不过,林琳至今都没停止寻找国内供应商的步伐,“依赖进口成本是非常高的。”
盛夏卖冰,功夫在物流
食用冰在国内长期冷门,也受制于过去的物流条件。如今,依托国家基建和扶贫攻坚的持续不懈努力,冷链物流伴随生鲜食品行业蓬勃发展,大连的樱桃、新疆的葡萄、云南的蓝莓通达全国。
虽然“卖冰”随之成了一桩可行的生意,但背后的物流成本能压到什么程度,还在不断经受市场的实战测试。
一方面,供应商只需要将产品配送到像盒马、山姆这样拥有物流系统的大厂,大厂会自动分配和转运到各类门店——全环节的物流费用,远低于供应商自己配送。这对上游生产企业来说是极大的方便,费用大概可以降低约30%——这块成本的降低,直接转化为冰杯的性价比。
另一方面,“价格卷王”蜜雪冰城的探索也值得关注。
据极目新闻本月报道,蜜雪冰城的“雪王冰杯”线上爆火,但不少消费者真正去线下购买时,却发现这款冰杯没那么容易买到,或者快递送到时,冰块已经部分融化。
随后,蜜雪冰城发文道歉,表示将协调就近门店或区域调运冰块,尽全力帮助门店平衡冰块产能和消费者需求;同时对于个别门店出现的服务不佳等问题,蜜雪冰城也将加强服务培训,持续提升“雪王冰杯”的产品体验。
报告截图
美团闪购和奥纬咨询此前联合发布的《2023即时零售冰品冰饮消费趋势白皮书》预测,未来三年冰品冰饮在即时零售渠道增速预计将达到39%,远超全渠道8%的增速。预计2026年,冰品冰饮即时零售销售规模将实现超过4倍增长,有望突破630亿元。
一个原本小众、冷门的赛道,能够通过“出圈”,逐渐成为主流,关键是背后的体系支撑,当然,怎么“卷”才是建设性的、健康的,才有利于整个产业的上下游一齐健康发展,这是更值得持续关注的事情。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