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共建激活广州乡村新活力
广州日报 2024-06-24 09:05

如何寻找乡村的“根”,重塑乡村的社会关系网络,助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乡村文化的韧性,以及其长远发展。

日前,为落实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通知》要求,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等九部门联合开展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七大行动,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在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共同助力、形成合力。

近年来的广州正通过社会多方协力开展了不同维度的社会创新,在部分乡村引入社会公益力量,探索从硬件激活到文化赋能的乡村发展方式。

社会力量投入 古村修缮焕新

“红棉古树青云桥,小巷深处人家绕。书室栉比入塘影,渔樵耕读一梦遥。”诗句中描述的粤韵古意之地,就是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花都区炭步塱头古村。走进塱头古村,仿佛穿越时空,“零距离”走进明清时期广府村落的耕读生活。

塱头古村,古意盎然,祠堂旁摊贩井然有序,吆喝声和美食香气交织;荷塘边,多功能艺术文化中心春阳台灯火通明,游人如织;古屋上,青砖黛瓦与黑金配色“咖啡馆”字样交相辉映,让人邂逅中西文化交织的美味时光……2021年9月,唯品会与广州市花都区政府签订塱头村乡村振兴项目战略合作协议。截至目前,塱头乡村振兴项目公益性投入超2亿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建成了 “和春住”精品民宿、“太阳永照”古村常展等多元化业态设施,推动塱头文化和产业双振兴。

“我们一直与当地政府共同探索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将古村活化利用好。” 塱头乡村振兴项目设计总监李莎说,塱头村古村改造的难度在于不能大拆大建,要把老屋修缮回原来的样子,破损的要加固,倾斜的要扶正,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肌理、颜色、格局、外观。

以“和春住”为例,在入口处,游客会看见一棵龙眼树立于路中间。这棵树已陪伴了塱头村几代人,成为村民们的集体记忆,“和春住”的设计师沈雷特意为它更改了消防车道的设计。“和春住”的二十一座独栋乡居院落全部在塱头古村传统民居基础上改建,保留三间两廊、天井、围合庭院等传统格局,营造出一方静谧的桃花源。值得一提的是,别馆“和春言”收藏着近百件历经岁月沉淀的老家具,每一件都来自塱头村民家中,堪称活着的小型民俗博物馆,为住客呈现一场不可多得的文化探索之旅。

“太阳永照”古村常展的名字来自塱头古村经纬阁门楼上的石刻。走入其中一个院落,许多植物照片映入眼帘,比如岭南地区常见的芙蓉菊。策展人陆翔说,从古至今,塱头村民都有种植盆栽的习惯,芙蓉菊是最受大家青睐的植物之一。“它本身有药用性,小孩出疹子时用它可暂时止痒。比如奶奶种了芙蓉菊,给孙子孙女涂抹过,孙子孙女就会记得这类植物,这是村民们对家的特别记忆,是一种精神上的延续。”

“我们家族三代都是村里的木工师傅,负责木结构建筑的维护、修缮。在塱头村修缮过程中,我们也协助相关团队,以仿古的形式将其修复至原貌。”村民代表黄伟强表示:“其中,很多老物件被保留下来放在了古村常展里,我们希望让年轻的孩子们有机会去欣赏,继续脚踏实地读书,延续和传承村里的这份耕读文化。”

村民参与推动 乡村焕发新活力

距离塱头村约四十公里的广州市荔湾区泮塘五约,同样有着悠久的乡村历史。

这片不过0.031平方公里的土地藏着一个至少900年历史的乡土聚落,是广州历史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古村之一。龙船夺锦、功夫舞狮等数百年的历史故事在当地老人间口口相传,更是引以为傲的乡土文化。但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这里也和许多村落一样,曾陷入拆与留的徘徊挣扎。颓败、边缘、出走……那时,曾住在这里的人们各散东西。

2016年,《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施行,“微改造”取代“全面改造”,泮塘五约被列入广东首个以“保留”为目的的城市更新项目。按计划,泮塘五约的微改造分为两期,一期主要为核心区危房修缮、立面改造、三线下地等工程;二期是其他区域的建筑修缮、公共空间景观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内容,而这部分怎么改、改成什么样,需要结合泮塘五约居民的意见来敲定。

彼时,社区规划师芮光晔和黄润琳在泮塘五约设了个大本营,欢迎大家有事来找社区规划师。他们每周都到村子里跟年老的村民聊天,挖掘公共需求,也帮忙协调微改造中的施工矛盾,持续征集居民的改造意见。

2019年年末,泮塘五约微改造正式完工,部分危房得以修缮,五约亭修整了,三官庙前广场宽敞了。悠长窄巷中,一栋栋坡顶青砖小屋映入眼帘。经历了多年更新改造的泮塘五约,如今比起一般的城中村平添了几分闲情雅意和古色古香。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与村民之间,村民与村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重构,村的公共性得到进一步激活。有村民成立了自己的公众号,分享泮塘五约文化;在三官庙前,村民们开始自发传承武术和醒狮文化,“高手”们会在每周五向后辈传授武术和舞狮的技艺。

值得关注的是,微改造的完工并非终点,而是社区营造的新起点。在随后的几年里,社区规划师与村民共同编纂《泮塘五约口述史》,传承集体记忆;他们为文物修缮筹款,恢复历史景观;新的文化商业业态入驻古村,为社区注入新的活力。

2023年年末,在微改造项目结束近四年之际,芮光晔和自己的团队自发租下了泮塘五约直街86号民房,作为“翻屋企·泮塘五约社造中心”的驻点,希望借助共同缔造委员会以及自己本身的社区规划师身份,参与到跨文化、建筑、商业、人文领域的社区营造和协作之中。而目前,他们也获得了荔湾区首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的资助,延续社区营造的相关行动。

展望:引入专业力量 培育乡村韧性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乡村是田间自然的地理概念,有广袤农田,有传统农房,是都市生活中的世外桃源。但在乡村中,受到城镇化发展、人口流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乡村其实已经成为一个更为复杂的综合概念,要考虑经济的激活、产业的转型、硬件的翻新,在众多因素中,人始终是乡村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于乡村的人们而言,“我为什么要留在这里”,以及“我和这片土地之间,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关系是什么”已经成为乡村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

无论是塱头村还是泮塘五约,建筑已成为这些地方集体情感、文化和记忆的载体。不过,活化建筑只是助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步。

在塱头村,老一辈的人们对村子的未来有更多的念想,包括让年轻的孩子们有机会欣赏村里的老物件,继续脚踏实地读书,延续和传承村里的这份耕读文化;在泮塘五约,村民在社区规划师的引导下,开始思考更多关于乡村未来的可能性。但谁来为村民的念想“赋能”?谁来帮助村民实现他们的念想,共创乡村未来?这个问题离不开专业从业者的解答,也需要公益力量的参与。

值得关注的是,日前在广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广州市民政局的指导下,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广州市慈善会已正式启动“善美百千万”广州市第五届公益微创投活动,向全市征集遴选聚焦“百千万工程”建设的社区村居公益项目,届时预计投入265万元,对选中的优质公益项目进行资助,单个项目的最高资助额度可达15万元。

不少公益人士表示,期待更多社会资源关注乡村人文的构建,通过引入更多的专业公益行动者扎根乡村,加强乡村人与人、人与土地之间的联系,通过带动大家参与乡村建设,让大家重新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

文/苏赞 董业衡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广州培育打造更多“美丽庭院” 借助“庭院+”实现自我造血
南方日报 2024-10-29
繁荣乡村文化,激活乡村治理新活力
光明日报 2024-10-18
体育赛事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劳动午报 2024-08-20
吉水:传统村落“活态”传承,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新华社 2024-05-27
广州开展摸查工作 建立历史文化资源台账 保护“十古”遗存 探索传承路径
南方日报 2024-05-14
到广州百年古村“解锁”过年新体验 预计春节期间每日接待游客5000人次
南方日报 2024-02-10
“村晚”开场!中国乡村文化IP释放新活力
新华社 2024-02-05
中国吸引外资规模波动怎么看?
新华社 2023-12-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