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考,作为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考试,每年都牵动着无数考生和家长的心。而高考期间的天气状况,更是备受关注。从1952年首次实施到现在,高考举办日期经历了多次变迁,从冬季到夏季,又从盛夏到初夏,最终确定在每年的6月上旬进行。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考时间的变迁与对应的天气气候状况
1952年——风调雨顺
新中国首次高考在1952年8月中旬举行。当年高考期间,全国平均气温为17.9℃,是历史同期较为凉爽的一年,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在8~28℃之间,没有发生高温热浪;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2.5mm,略低于1950年代平均水平,且没有发生流域性暴雨洪涝灾害。虽是盛夏时节,当年的高考可谓是“风调雨顺”。
1952年8月中旬全国平均气温分布图
1952年8月中旬全国降水量分布图
1977年——暖入人心
在经历了11年的中断之后,1977年恢复高考,时间定在12月,具体日期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高考的恢复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1100多万人在1977年、1978年参加了高考,从这些考生中走出了近300位两院院士。例如,气象学界大家熟知的张人禾院士,当时作为优秀在校生的他,以不到16岁的年纪参加高考;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王恩哥,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家林惠民,中国科学院院士、油气钻探与开采专家高德利等;以及俞敏洪、张艺谋、易中天等社会知名人士。老天似乎也感受到这一功在千秋的大喜事。1977年12月全国平均气温是1970年代同期第三暖,除了东北和西南地区气温偏低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1991-2020年平均)同期偏高。
1977年12月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
12月全国平均气温历年变化(1961-1996年)
2003年——调整高“烤”
在2003年之前,我国高考时间一度定在7月。那时,赶考往往成为赶“烤”。气象专家们通过分析1971-2000年的资料,以北京、沈阳、上海、广州、武汉、重庆、西安分别代表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和西北地区,发现6月第二候(6月6-10日)的平均气温明显低于7月第二候(7月6-10日)的平均气温,其中上海这一数值要低4.2℃之多,北京低2.4℃,最为接近的广州也低1.7℃。在这7个城市中,7月平均最高气温除沈阳外均高于30℃,而6月则只有武汉、广州和西安略微超过30℃。同时,6月的相对湿度也比7月低,台风、暴雨、洪涝的发生概率也更小。最终,全国高考时间提前到6月上旬,极大缓解了考生被高“烤”的情况。
2008年——苦尽甘来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对当年高考产生了严重影响。为了确保考生的安全,教育部迅速启动了高考应急预案,并决定将四川、甘肃两省部分地区的高考推迟到7月举行。期间,四川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同期,甘肃平均气温偏高1℃,两省仅12个县(区)出现了高温天气;除川南和川西地区局地出现了暴雨洪涝灾害外,总体天气过程平稳,为震区考生提供了一个相对适宜的天气条件。
2008年的“敬礼娃娃”郎铮参加2023年高考,并以637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北大(引自央视网)
2020年——百折不挠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影响,高考延期至7月7-8日举行。相比6月,7月的气温普遍偏高,并且除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外,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安徽黄山市歙县还遭遇了5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高考受阻,延期到7月9日补考。
2020年7月7-8日全国降水量分布图
2020年高考期间长江流域发生暴雨洪涝,安徽歙县高考受阻(图片引自央视网)
各地气象部门主动作为全力做好高考气象服务保障
2024年高考期间,各地气象部门采取多项措施为考生和相关单位提供精细服务。通过微信小程序提供考点周边气象实况查询服务,包括全国高考天气地图、气候舒适度预报、紫外线强度预报及科普指南。此外,各地气象部门还与教育、交通、公安等部门联动,提供个性化服务,确保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为高考期间的考务组织、交通疏导、安全管理等提供决策参考。
结语
回顾高考历史,每一次考试背后都有着无数考生和家庭的努力与期盼。而天气,作为一个不确定因素,时刻影响着高考的顺利进行。从风调雨顺到高温酷暑,再到突如其来的地震和疫情,高考时间和天气的变化见证了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未来,随着气象科技的进步和应急预案的不断完善,高考的保障工作将更加精准和高效。我们相信,高考将越来越稳健,考生们也将在更为公正、安全的环境中迎接他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
十年寒窗磨一剑,今朝出鞘试锋芒。
高考加油!金榜题名!
编辑/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