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下午,以“世间日月.影中乾坤”为主题的恭王府博物馆馆藏皮影精品展启幕。展览重点介绍清代皮影戏在北京城繁荣发展的情况、清代王府的养班习俗以及历史上恭王府与蓟州皮影的联系。同时展出恭王府博物馆馆藏9千余件皮影中200余件精品,涵盖多地风格,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造型特色与地域文化风貌。
2019年,恭王府博物馆研究馆员孙冬宁在调研蓟州皮影时发现了周金良收藏的蓟州皮影班主李富的影夹和相关皮影拓稿,同时发现的“光绪年间恭亲王府在蓟州西龙虎峪镇柳官庄佃户李富的收租执照”,成为了策划本次展览的重要线索。
目前,在恭王府博物馆馆藏皮影9210件中,包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云南、内蒙等地区作品,大致分为头茬、身段、动物、景片四类,各类题材均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造型形态和地域文化的独特风采。
本次展览既展出了与恭王府皮影戏班相关的蓟州皮影头茬、图稿、影卷、相关图片及文字资料,也展出了馆藏皮影中的珍品,同时把当下在蓟州、湖北地区依然活态传承的皮影刻制技艺、代表剧目等一并邀请进京展演。
启动仪式当天,来自湖北省竹山县的民间艺术演员表演了高腔皮影戏曲目《三代四状元》。作为湖北皮影的重要代表,十堰的竹山堵河皮影人身高35厘米左右,雕工精细,走刀流畅,色彩艳丽,表情丰富,服饰图案美。2011年列入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戏使用的人物、头面、布景、道具以及刀枪剑戟等兵器,都是由上好牛皮制成,经硝制、油沁、晾晒、压平后雕镂刻画,再用色彩点染而成——统称为“影子”,正派人物用阳刻手法,花脸、丑角等用阴刻手法,各行当脸谱造形和行头源于戏剧,雕刻工艺讲究圆润,走刀流畅,精美细腻,面部饱满。
竹山县非遗中心徐丹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这次表演的高腔皮影戏是由竹山地方语言演唱,竹山民间打击乐及管弦乐伴奏,是具有浓厚的秦腔意味戏曲。“相传唐中宗李显被贬房陵(今房县)的时候,从长安带过来的传统木偶皮影玩耍游戏。后来就在我们竹山县广泛流传开来。”徐丹还称,目前竹山县有4支皮影队伍活跃在大街小巷街坊邻居的生日庆典上。
“这次进京演出,是我们竹山县皮影队走的最远的一次,希望借助恭王府博物馆这个平台,将我们的皮影戏发扬光大。”徐丹说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娜
编辑/贺梦禹